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智利 >> 智利首都 >> 正文 >> 正文

凝聚国人智慧的世界一流战舰,却花了20年

来源:智利 时间:2020/8/15
养脑在日常的生活中  戒欲养脑 http://www.bdfyy999.com/bdf/jiankangzatan/11176.html

在人民海军本周退役的3艘大舰中,除了施佬前两天提到的“鄱阳湖”油水干货补给船之外,还有两艘型坦克登陆舰“云台山”舰和“紫金山”舰。虽然它俩排水量合一起也不抵一个“鄱阳湖”,但作为一型常规布局登陆舰艇,它们高达20节以上的航速,不仅在当时位居世界同类舰船前列,至今也为人津津乐道。

▲这个指标不为别的,就是一夜之间跨过台湾海峡,把坦克送上岸——图为59式坦克从舰开出,作为和舰的姊妹舰,舰目前仍在南部战区海军某登陆舰支队服役

说起的研制目的,是为了换掉当时人民海军的主力登陆舰——二战美制大型坦克登陆舰LST(在我军中也被称作“大老登”)。纵观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中批量缴获/通过起义获得并自用的美制大型装备,担负运输任务的车辆(比如“十轮卡”)、飞机和军舰都是相对较为长寿的,而在后两者中,C-46/47运输机虽然也通过更换发动机等方式用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但相比舰内主要设备基本“原汁原味”,却用到了上世纪90年代南沙岛礁建设的LST,还是稍逊一筹。

▲这种老而弥坚的背后其实都有很多无奈,比如C-46/47映射出的是国产大中型运输机难产的问题,而LST的后继者虽然并不算难产,但其中的故事仍然一言难尽

作为“战时急造物资”,这些LST在我军服役10年后,和很多蒋军起义或遗弃的美制老舰一样,都出现了因舰上的美制设备缺乏备件而导致日常维护使用不便的情况。虽然通过将美制舰炮更换为苏制/仿苏制舰炮这类能替代就替代的手段,加上自己动手制作部分零件的办法,让LST能继续使用下去,但对于面临着统一祖国重任的人民海军来说,这些LST从数量到质量都无法满足一线作战任务需要了。

年8月,海军计划年底在天津召开登陆舰艇系列发展计划会议,要求七院所论证一批新型登陆舰艇方案。在短短四个月时间内,所完成了代号为的大型步兵登陆舰(该代号后被登陆艇使用)、代号为的中型坦克登陆舰(这是该代号第一次被使用、第二次则是国产第一代破冰船“老海冰”)以及代号为的大型坦克登陆舰的初步方案设计,虽然由于天津会议并未如期召开,这三个方案都暂时被封存起来,但对于设计人员来说,这也算是初步的技术练兵。

▲虽然短短几个月的设计不可能太完善,但为了在现有航速仅11节的LST基础上降低阻力,当时仍然展开了关于专用长跳板和传动装置、以及将水线半进水角降低到最小限度的多项预研工作

等到年,海军装备部提出了研制大、中型登陆舰的规划,当时国防部七院指令所积极展开预研工作,广泛收集当时国外新型登陆舰的资料。不过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已经开始优先发展两栖船坞登陆舰(LPD),这三个国家此时都开工建造了各自的第一型LPD——“罗利”级、“无恐”级和“暴风”级。这些不再需要冲滩登陆,改为通过使用通用登陆艇、乃至直升机等手段,朝着立体登陆方向均衡发展的新型两栖战舰,对于当年的中国来说,技术跨度还是太大了点。

▲相对来说,苏联年开工建造的,排水量在-吨之间,共建造艘上下的系列坦克登陆舰(北约代号“北方”级,当时音译为“波尔纳克尼”级)更有参考价值一些

通过应用尖瘦的艏部线型,“北方”级有着18节的最高航速,这一点自然是非常让咱们羡慕的。所以尽管此时中苏关系已经破裂,无法得到其详细技术资料,但在当时对大中型登陆舰的论证报告中,仍然随处可见“波尔纳克尼”级如何如何的文字。不过在经历了“大跃进”的浮躁后,各方都明白,“一步到位造大登”是不现实的,必然需要从与“北方”级尺寸相当的中型登陆舰造起。

根据总参、总后和海装反复推敲修改的技术任务书,年9月完成设计时,型中型登陆舰的指标是能够装载3辆IS-2M重型坦克(或当时刚刚完成底盘试制的WZ-重型坦克),或者6辆62式轻型坦克;标准排水量吨,使用两台功率为马力的6ED柴油机,最高航速15节。

▲该舰服役时舷号为,对比可见,型仍有我军长期使用的美制中型登陆舰(LSM,下图)的一些特征

不难看出,相比宽度相当但舰体更长、主机功率更大(2×马力),航速更高的“北方”级,本着“首战练兵为主”的目的,型的设计已经算是较为保守了。但该舰年9月开始航行试验时,就暴露出了主机在转/分时船体振动严重、且倒车退滩时工作不可靠的问题,只能交付青岛水警区训练舰大队使用。

▲后来在著名力学专家钱令希教授的主持下,型在从年到年的大改装中通过缩小甲板开口、将主甲板改为连续结构等方式基本消除了振动问题。该舰舷号后改为,有说法称该舰曾改为电子干扰船使用,于年代退役

虽然身上确实问题一堆,但在年举行的型试航工作汇报上,所已经申请对大型登陆舰进行技战术论证,年海军和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完成了对代号为的大型登陆舰方案审查,并在年完成了方案设计修改。然而由于此时型的振动问题仍未解决,因此海军并未批准方案进入细化设计。

▲由于中间在Ⅱ型上又经历了在三线工厂的折腾,加之中登后来的发展优先度较低,直到和A基本同期的A型,系列才算是实现了批量建造

等到型改装试航成功后,的转折点也随之而来。之前我们在讲述两艘D型核潜艇的设计和建造工作时,曾提到过毛主席年对时任海军第一政委苏振华关于“力争在10年左右建成一支较强大的海军”这一报告的批示:“同意,努力奋斗,十年达到目标”。根据这一后来被称为“5·23批示”的重要指示精神,人民海军制定了《海军舰艇未来十年发展规划》,“准备解放台湾”作为这份发展规划所服务的一项重要使命,在规划中主要由大中型登陆舰的设计建造来体现。

有了之前的预研底子,加上在LST上一系列试验的辅助,的研制进度还是非常迅速的,该舰新研制设备仅占全舰主要设备的11%,也保证了建造的顺利性。而通过在“减阻增推”上的双管齐下,型不仅达到了20.5节——比技战术任务书更高的航速指标,首舰在年交付前的试航中更是曾在轻载时达到20.8节航速。

▲此前美国于年开工建造了“新港”级坦克登陆舰,该舰实现20节以上的航速,归根结底靠的是美式“大力出奇迹”——用34米长的铝合金吊桥,彻底解决了传统坦克登陆舰因艏部大开门而导致难以彻底“瘦身”的问题,至于动力什么的反而是次要的

咱们是不可能像美国人这么干的,所以为了实现从18节到20节的再上一层,就得在保留大开门的同时,在艏部修形上继续狠下功夫。根据型上尝试的减阻设计经验,型艏部更加尖瘦,方形系数降低到0.,甚至低于很多快速客轮;半进水角从LST的65°一举降低到23°,已与部分民用半滑行艇型快艇接近。

▲而其装载能力又要比LST大出1/3以上

艏部都这么尖瘦了,那就没法像LST那样把吊桥放在和水线一样高的位置,必然得架高一些。这么干的极限当然还是“新港”级,上图就能看到其吊桥带来的18度大坡;虽然开得远没有那么高,但咱们还得考虑一个问题,首先登陆舰冲滩不可能冲到彻底搁浅的地步,而当时我军登陆部队机械化程度很低,这就意味着很多步兵得从大门出来之后涉水登陆,所以吊桥入水深度又不能太深。

▲对比可见,系列的双节吊桥能够在距离岸边更远的位置操作,同时保持更低的入水深度

这就有了上图里那个17米长的双节吊桥,让吊桥先探出去一节,剩下那节再接到水里,这样一来,在2°坡度的滩头登陆时,吊桥前端水深仅为0.7米(优于1米的技术任务书指标),同时吊桥最大坡度也控制在8度,各型车辆均可顺利上下舰,用户对其评价很高。

▲年,型坦克登陆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至名归

减阻的效果有目共睹,增推的成果却有些一言难尽。当时唯一的备选主机型号12EV二冲程柴油机,功率高达马力,完全满足的要求;但这型柴油机经济性较差、大修期较短,这对于日常训练,特别是年代的特殊情况来说确实有些不便。另外虽然12EV可以实现反转,有利于退滩操作,但其在低转速下会出现工作不够稳定的情况,这对于登滩前最后的机动减速是不利的。

虽然在第二和第三艘型上加大了辅助鼓风机的风压风量(首舰后来也进行了这项改进),改善了柴油机在低转速下的换气质量,保证了稳定性;但鼓风机功率高达千瓦(登退滩部署时,舰上主电站功率也就是千瓦左右),又要忽开忽关,这对舰上电站的冲击也很大,影响电力品质。

▲另外,首舰技术上尚不成熟的螺旋桨导管由于在使用中频繁开裂乃至脱落,从舰开始陆续拆除,并重新设计了螺旋桨。由于舰和舰在设计上有所修改,这两艘在一些资料里也被称作Ⅱ型,下图是参加南沙建设的舰

总之,“经济性”不佳反倒成了这型总体性能先进的大型登陆舰的最大缺点,所以此时相关厂所的精力也转入了如何提升系列的经济性上;先是论证了一个出口型的方案,该舰主尺度比小一圈,航速要求也降到16节即可——毕竟绝大多数客户是没有我们那种高强度登陆作战要求的,但由于主机功率只有原来的1/3左右,所以对减阻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当时的客户里并没有人对大型登陆舰感兴趣,这个方案也没有实际开工。不过等到年国防科工委批准了自用型后续舰的技术任务书时,由于该舰被要求在使用两台6EL柴油机(意味着功率减半)的同时,航速仍保持在18节;这样一来当初为了出口型论证的减阻方案就得以继续探索下去,比如应用小折角线型法,把艏部半进水角降低到17.5°,仅这一项就降阻6%以上,最终全舰相比型的阻力又降低了17%左右。

▲登退滩训练中的“普陀山”吗,细瘦的水下部分清晰可见

然而在此后几年,围绕这型被称作Ⅲ的新舰技术细节的更改一直持续着,年根据海装发函要求,舰炮改用76式双37自动舰炮;年根据引进动力试装需要、主机改为12PA6V-;年根据海军和船总要求,取消尾部的双37舰炮以增设直升机起降平台......虽然说这些都是为了Ⅲ能够更完美一些,但就结果而论,在年3号舰舰服役之后,的建造事实性暂停了将近10年,使得最后的老LST们不得不拖到上世纪90年代还得留用。

▲当时台海局势的缓和,使得部分人担心大批建造用途明显的会不会造成“同胞惊诧”,进而影响两岸关系,也是导致十多年来改型处于“研而不制”尴尬局面的原因之一

虽然Ⅲ首舰“峨眉山”终于在年开工,但由于系列中间停造了很久,Ⅲ又应用了较多新技术,使得后续舰一时还不具备开工条件;此时无论是剩下几条LST的寿命、还是对台战备形势都已经等不及Ⅲ条件成熟了,因此海军紧急下了四艘Ⅱ的单子作为应急。它们和前三艘外观上大同小异,只是因为此时已经不再强求靠本舰火力“硬怼”敌人的抗登陆力量,使得它们在武器上有所简化,原本的4门双25舰炮都被取消,4门双57舰炮中则有3门改为双37舰炮。

▲虽然这四艘舰的实际型号是ⅡG,但一般都习惯叫作Ⅱ,图为年4月,在人民海军开放活动中对外展示的“贺兰山”舰

-年,四舰交付东海舰队某登陆舰支队,完成“练手”的厂家随即投入六艘Ⅲ后续舰的建造;这样在年4月,人民海军的最后一艘LST——“大别山”舰光荣退役的时候,算上最早的3艘基本型,系列服役数量已经达到了14艘,虽然相比LST在人民海军中的巅峰数量17艘还少点,但在运力和运载效能上已经明显超出。

▲“大别山”舰退役前的照片,该舰一度在青岛海博陈列,现已“消失”

四个月之后,年8月,李登辉指示成立“强化‘中华民国’主权国家地位专案小组”,距离实质性提出“两国论”已然不远。由于为仍处于预研阶段的新一代两栖作战装备配套改进的新一代(A型)当时还处在论证阶段,海军再次订购四艘把舰炮换成76F型封闭双37舰炮的Ⅲ应急;这样等到最后一艘Ⅲ于年交付东海舰队时,A首舰的建造工作已经开始......

从年到年,共有24艘系列坦克登陆舰交付海军,形势的影响不言而喻。虽然当年的这通“下饺子”里确实有几分无奈,但客观上也让人民海军登陆舰部队的舰龄整体较新;在第二批6艘A于-年全部服役之后,人民海军能够在较长时间里维持30艘系列的总兵力。

▲当然了,按照比较严谨的分类法,用途已经发生重大改变的“海洋山”,还是应该从这30艘里头摘出去

▲至于先后曾以这两个马甲助力南海维权的“贺兰山”舰,上面有图为证,现在已经物归原主了

此次退役的舰和舰,从其退役前的隶属单位已经是南部战区海军某作战支援舰支队而非登陆舰支队就能看出,它们的用途也早已发生了改变。作为系列里的老大哥,它们和它们的前辈LST们,都把战斗生涯中的最后一班岗留在了美丽的南沙。这种冥冥之中的传承,正是人民海军世代为祖国扎根南沙、建设南沙、保卫南沙的体现。

▲虽然同样承担物资运输、生活居住保障等任务,但和当年仍然保留部分舰炮的LST不同,它们在改装中拆除了全部固定武器——人民海军早已不需要靠登陆舰上的有限火力保卫自己,保卫南沙了

欢迎使用(支付宝)赞赏码

帧察

您的支持是我们奋进的最大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shaliwen.com/zlsd/21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