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中体量、等级都无出其右的一座建筑。除了宏伟的造型、华美的装饰赋予它极高的审美价值之外,从整体的柱架、屋顶,再到局部的榫卯、斗拱,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中国古建筑的高超技巧与智慧。
太和殿自明永乐十八年(年)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是清代康熙三十四年(年)重建后的形制。
故宫古建专家周乾硕士毕业就进入故宫工作,第一个工程就参与了太和殿年以来的首次大修。他花了三年时间,写成了《太和殿》一书,为读者详解这座宫殿的美学精华。
五一将至,你是否也想去“打卡”太和殿?今晚的夜读选自周乾在钟书阁所做分享的记录文字(内容有删减)。
《太和殿》
周乾/著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活字国际丨图书策划
我年7月从北京工业大学硕士毕业,自己都没有想到被选“进宫”了,而且进入故宫之后第一个工程就是太和殿大修。太和殿在历史上很沧桑,自紫禁城年建成以来,在历史上遭受过5次火灾。年,故宫启动百年大修,太和殿在年第五次复建,而在我年参加太和殿大修的时候,太和殿已有多年没有进行过大的修缮。
当时刚毕业,我们爬上了太和殿的顶棚,看到了顶棚里堆积了厚厚的灰。领导笑着对我说,周乾你很走运,你闻到了年的灰。在太和殿的顶棚里每踩一脚,积灰满天飞,我不断地打喷嚏——这可以说是太和殿工程的一个大彩蛋。
古建筑和人一样有生物性,历经时间长久之后要维护和保养。现在的建筑规范对古建筑不能生搬硬套。这就像我们看见一个老爷爷,年龄快岁了,身体很好,但是背有点驼。我们不能说“老爷爷您的背有点驼,给您夹直吧!”如果真的这么做,对老人的健康伤害是很大的。对于太和殿的修缮理念也是一样的:尊重它的现状,“修旧如旧”,尽量减少对建筑的扰动。
#01
太和殿为何有宽达11间房?
在古建筑领域中,四根立柱围成的空间,我们称为“一间房”。按这个算,太和殿的房屋建筑是面宽11间,进深5间。“面宽”是指长度方向,“进深”是指宽度方向。太和殿的房间数量为55间,紫禁城仅此一例。为什么?因为故宫里面重要的宫殿建筑,包括太和殿在第五次复建之前,都是“面宽9间、进深5间”,寓意九五之尊。我们看到太和殿面宽达11间,其主要原因是火灾。
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建成,第二年4月就因雷击而遭受火灾。明嘉靖三十六年()、明万历二十五年(),太和殿再次两度遭受雷击而焚毁。明崇祯十七年()4月,李自成杀入紫禁城。崇祯皇帝带着心腹王承恩逃到紫禁城以北的煤山(今天的景山)上,吊死在歪脖树下。几天后,李自成匆匆忙忙在太和殿以西米的武英殿登基,然后逃回他的老家陕北米脂。在逃走之前,宰相牛金星向李自成建议:模仿项羽火烧阿房宫。于是,李自成一把火烧掉了包括太和殿在内紫禁城70%以上的建筑。明崇祯十七年五月,多尔衮入关,开启了清王朝的统治。我们今天看到的故宫古建筑,大都是清朝复建的。
俯拍故宫
太和殿第五次火灾是清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初三,六个烧火的太监在御膳房用火不慎,诱发太和殿失火。御膳房在紫禁城的西北角,离太和殿有米,其火势竟然会窜到太和殿。根据史料记载,火势借着北风从北往南蔓延,跨过了乾清门广场,依次穿过了后右门、中右门,然后向东拐了个弯,顺着太和殿的西斜廊窜入太和殿,把太和殿给烧掉了。
清康熙三十四年(),康熙皇帝下令开始复建太和殿,这也是太和殿的第5次复建。当时的总负责人梁九突然发现:没有大尺寸的楠木了。康熙向全国征集,也没有获得太和殿复建所需要的大尺寸楠木。在这种情况下,梁九向康熙皇帝建议:在太和殿建筑总平面尺寸不动的情况下,把9间房改为11间,这样的话每间房变小,小尺寸的楠木就可以用上了。康熙皇帝同意了梁九的建议。
#02
故宫是“漂来的宫城”?
太和殿在明朝初建时用的是楠木。楠木气味芬芳,不怕虫子,不怕糟朽。但是,楠木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生长周期达年。紫禁城在历史上多次遭受火灾,其中的部分建筑多次复建,而每次复建的木材都是楠木,使得楠木的数量越来越少。当太和殿第五次复建时,楠木的数量已经严重不足,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太和殿,其材料是以松木为主。
有人说故宫是“漂来的宫城”,这个说法是对的。太和殿和故宫里的其他宫殿在初建时,所需的楠木源于云南、四川、广西、贵州等地的深山老林地区。这些楠木主要通过“漂”的方式进入北京。
首先数十万采木工根据皇帝的指令奔赴深山老林中寻找楠木。采木工找到楠木之后,要等到第二年7月山洪爆发时,砍倒树,将楠木顺着简易的架子推下山,使之漂入山下的河流。这些河流一般与京杭大运河相通,因而木料很快汇入了京杭大运河。木料在京杭大运河上漂着,顺着水势漂到北京通州漕运码头。尔后由骡车运到紫禁城,太和殿在初建时所需的楠木就是这么来的。为了防止楠木在漂流途中丢失,每隔一定距离都有官员值守。即使这样,史料研究表明,有30%的楠木在漂到漕运码头的途中不知所踪。
#03
故宫的古建筑没有用到一颗钉子?
网上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故宫的古建筑没有用到一颗钉子”。我告诉大家,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可能有人会说“周老师,我去故宫参观时,亲眼看见工匠师傅用钉子修建筑了,您的观点不对”。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故宫的古建筑以木梁、木柱、木斗拱为核心受力骨架,它们是通过榫卯形式连接的。所谓“榫”就是两个相连的构件中,其中一个端部伸出一截,又称“榫头”;另一个构件的顶部(端部)挖一个口子,称为“卯”或“卯口”。榫头插入卯口中,便形成了榫卯连接。榫卯连接有着很多的优点。如这种方式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紫禁城近万间房,真正营建时间只有三年。榫卯连接的方式,使得各个核心受力构件可以异地加工、现场快速组装。榫卯节点还有很强的抗震功能。在发生地震时,榫头与卯口相互挤压、转动,可以耗散地震的能量,减小建筑整体的破坏。
故宫的古建筑主要在两种情况下使用钉子:其一是用于椽子与梁架的连接。椽子位于梁架上面,其截面尺寸小、长度尺寸大、数量多,主要起支撑屋面板的作用,属于非核心受力构件(椽子的破坏与否对结构的安全影响很小)。其二是用于古建筑修缮加固。古建筑历经时间长久,难免会出现开裂、变形、拔榫、糟朽等结构残损问题,此时需要用新的木料来作为附加受力构件,而新料与旧料的连接,就需要用钉子。而太和殿建造所用的榫卯是紫禁城所有榫卯形式的荟萃。
#04
以柔克刚,故宫的抗震性能
年,英国雄狮电视台记者找到我,说拍一个纪录片节目,题目叫《紫禁城的秘密》。他们会检验世界各国文化遗产的抗震性能。他们做了意大利、法国等国家文化遗产建筑的抗震性能试验,发现这些建筑在6—7级地震时就破坏了。他们问我:你们中国的古建筑抗震性能怎么样?我当时说中国的古建筑抗震性能很好,但是中国的古建筑究竟能抵抗多强的地震,没有人知道。于是,我们就做了一个以故宫南三所为模型的抗震试验。在世界历史上,已知震级最高的是年智利9.5级地震,而我们做到了10.1级地震,模型没有产生任何破坏。
那么,为什么故宫古建筑抗震性能很好?我们都知道,能量是守恒的。如果一个人对我打一拳,我站着不动,那么这人拳头的动能就转化为我身体的内能,我就会受伤;如果他打我的时候,我往后跑,那么他的拳头动能就转化为我的内能和我的动能,而我的动能越大,内能就越少,受的内伤就越轻。类似的,地震力作用在古建筑上时,地震能量转化为古建筑的内能和古建筑的动能。
古建筑的内能表现为变形、开裂、拔榫等;古建筑的动能表现为榫头与卯口的相对转动、柱根与柱顶石的相对滑动等;由于古建筑的动能很大,因此内能很小,相应的受到的震害就很小。这就是故宫古建筑的抗震机理,它是我国古代工匠建筑智慧的体现。
#05
琉璃瓦、瑞兽:太和殿的多重美学体现
太和殿屋顶为重檐庑殿形式,为我国古建筑屋顶等级的最高形制,体现了建筑本身的壮观和雄伟。重檐屋顶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两层屋檐,且屋顶包括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需要说明的是,“脊”是两个坡面的交线。如前后坡的交线称为“正脊”,斜坡的交线称为“戗脊”。正脊由多层瓦件叠加而成,在断面上形成凸凹相间的曲线,在立面上增加了建筑的总高,凸显了建筑的壮观和威严。戗脊的曲线和舒展翘起的翼角给人一种飘逸向上的感觉,笨重的大屋顶立显轻盈,形成了中国古建筑独有的造型特点。
这种屋顶形式,在我国所有的古建筑屋顶类型是,等级是最高的。太和殿屋顶由上至下坡度由陡变缓,形成柔和优雅的曲面,各坡面相交的脊则形成优美光滑的曲线,在实用上有利于防风和排水。
《光绪大婚图》
太和殿的瓦使我想起了去年10月份网上盛传的“故宫屋顶到底有没有鸟屎”的问题。故宫古建筑包括屋顶的设计,其根本目的是突出皇权。采用黄色的琉璃瓦屋顶,主要为了保护瓦的胎体免受日照风吹雨淋而开裂,同时,黄色也是突出皇权的象征。故宫屋顶的光洁,得益于长年的养护。瓦顶拔草、墙体抹灰和地面修复,是中国古建筑维修保养每年要做的工作,自紫禁城建立以来,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古建的养护。今天的公众去故宫参观,看到屋顶上非常光溜,没有鸟屎,我认为大多都是工匠们长期维护保养的结果,而并不是鸟没有落在上面。
讲到了琉璃瓦,讲到了工匠对故宫古建筑的维护与保养,我在这里也答复公众平时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shaliwen.com/zlhj/28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