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金融学前沿论文速递”第篇推送
选文:秦珊审稿:朱思源终审:甘顺利编辑:徐天丽
仅用于学术交流,原文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发刊所有
原刊和作者:
《经济研究》年第1期
石阳(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瑞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王满仓(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停牌制度的设计初衷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但中国股市近年来却频繁发生上市公司的“随意停牌”现象。随意停牌不但为国内投资者所诟病,而且引发了国际投资者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负面回应。本文根据沪深交易所年5月出台的规范性文件,首次对上市公司的多种随意停牌行为进行了详细界定,并利用年6月-年5月国内重大事项停牌数据,实证检验了随意停牌对于投资者利益的影响。研究发现:(1)相较于正常停牌,随意停牌平均造成了约4%的累计异常损失;(2)随意停牌的上市公司,更容易在停牌过程中出现内部人的私利行为;(3)随意停牌通过增加内部人的私利行为,引发了累计异常损失。这意味着上市公司的部分停牌行为并没有实现投资者保护的初衷,反而通过有助于公司内部人的私利行为损害了投资者利益。本研究为完善停牌制度和资本市场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研究背景停牌制度的设计初衷是通过个股交易的突然强制中断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使投资者在重要信息出现时,有充足的时间重新评估资产价格。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停牌制度却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自年起,沪深交易所多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及部分上市公司“随意停牌等现象时有发生”“停牌申请随意”“滥用停牌权利”“拖延复牌时间”“停牌期间信息披露不充分”等,本文统称为“上市公司随意停牌现象”。年6月14日,美国MSCI明晟公司发布公告,再次推迟将中国内地股票纳入MSCI全球新兴市场指数体系,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中国资本市场普遍存在上市公司随意停牌问题,并指出国际投资者对此非常盖博士盖百霖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shaliwen.com/zljd/21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