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智利 >> 智利签证 >> 正文 >> 正文

世界上第一个女导演一生的故事

来源:智利 时间:2020/10/10

卫禹兰+魏时煜

她叫爱丽丝·居伊·布兰奇,法国人,布兰奇是她丈夫的姓(她的丈夫是美国人),居伊才是她的家族姓氏,法国人在介绍她时更倾向于省掉布兰奇,直接称她爱丽丝·居伊。年,23岁的她制作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在接下来的到十年中——也就是电影发展史上最早的十年,爱丽丝·居伊是法国电影工业的领头人之一,也是当时世界范围内唯一的女导演。年,她移民美国,并在三年后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Solax,该公司后来成为好莱坞诞生之前美国最大的电影公司之一。爱丽丝的导演生涯一共持续了25年,她制作或监制了将近部无声片(片长从1分钟到30分钟不等,以10到15分钟的片长居多),以及部用法国高蒙公司的Chronophone(后面会解释这种设备)拍摄的「有声片」。她是当之无愧的电影先驱,然而她的名字和事迹却被电影业遗忘了数十年,连她的孙女很长时间都不知道自己的祖母曾经有过如此一番事业,甚至今天听说过她的人也仍然寥寥无几。在电影史上,爱丽丝·居伊还是最早的系统而规模地制作故事片的导演,她从拿起摄影机的一刻起就显示出对讲故事的热情,把电影和故事开创性地黏合到一起。而她自己的人生也充满了故事。她活到95岁,生命的密度和长度都远远超过一般人,她有过在事业中意气风发结交四方的时候,也经历过家道中落、背井离乡、婚姻破裂、公司破产与失业。电影业成就过她,也亏欠过她,但电影本身从不曾有负于她。在晚年的回忆录中,她说:「电影充盈了我的整个生命,是只属于我的白马王子。」1爱丽丝生于年的巴黎近郊,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她的哥哥和三个姐姐都出生在智利。爱丽丝的父亲属于那批为了躲避国内革命所造成的社会动荡,而远赴南美殖民地淘金的19世纪欧洲移民。居伊先生在在智利成功地经营着一家连锁书店,这时候他需要回法国娶一个太太,爱丽丝的母亲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介绍相识(母亲家族似乎家境很是一般)。他们在巴黎完婚,然后坐船驶往智利的瓦尔帕莱索市,海上航行一共需要七周的时间。我们不大清楚爱丽丝的母亲当时是否有二十岁(第五个孩子爱丽丝出生时她也只有二十六岁),总之她的现实是,一个年轻姑娘离乡背井,跟着一个刚认识几个星期的男人漂洋过海,去一个语言完全不通的热带蛮荒之地生活。等到爱丽丝快要出生时,这个二十六岁的妈妈认为自己的第五个孩子怎么也得生在法国的土地上,于是又忍受了七周的海上颠簸回到巴黎。她在生下爱丽丝三个月后便返回智利的丈夫身边——身为殖民地的一名女主人,她还有很多社会责任。爱丽丝被托付给住在瑞士日内瓦附近的外祖母抚养。外祖母没有钱,但是有爱,三年后当妈妈来接小爱丽丝去智利团聚时,她已经忘记自己还有这么个妈妈。离别是令人心碎的,但是三岁的小爱丽丝并没有被离愁别绪笼罩多久,她的注意力很快被新世界吸引了。月光洒在波光粼粼的大海上,像一条金丝带。船上装足了够用两个月的生活必需品,甲板甚至变成了菜地。作为船上唯一的小孩子,爱丽丝很快成了大人们的团宠。爱丽丝的妈妈笔直地端坐在椅子上做淑女,而她的小女儿已经在不远处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操着不同语言的游客们打成一片了,语言障碍似乎完全没有影响他们的交流。有些见闻给三岁的爱丽丝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途径巴哈马列岛的一处挤满鲨鱼的港湾时,船上的游客们争相往海里投硬币,为了诱使岸上的土著小孩们跳到海中去捞。游客们的残忍超出了艾米丽的理解力,而她又吃惊于那些小孩们无比敏捷的身手,可以成功地捡到硬币并全身而退。驶入麦哲伦海峡时,船身在冰块之间的缝隙中小心前行,如同在穿行在冰墙的迷宫中。阳光在冰雪世界中折射出奇异的光,有很长时间,小爱丽丝都坚持认为,每一个雪洞和瀑布后面都藏着神仙和神兽。航船终于抵达瓦尔帕莱索,爱丽丝的父亲在岸上等她们,一个很高的留着两撇法式小胡子的绅士,这是爱丽丝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爱丽丝很快地拥抱起自己的新生活。父母总是很忙,多数时间她都跟专门照顾自己的女佣人待在一起。智利的阳光、食物、水果和酒把她变成一个快乐的热带小姑娘,她晒得很黑,并且几乎忘记了母语,只讲西班牙语。这种快乐日子过了两年多,等到爱丽丝到了六岁要读书的年纪时,她被送回法国的教会寄宿学校入学。她的三个姐姐也已经在那里上学。在当时法国人的观念里,只有这样的教会学校才算是学校。这趟返回法国的旅程是由父亲带着她坐船的。尽管她的注意力被船上携带的幼狮和秃鹫吸引去不少,她还是觉察到了父亲的忧郁和沉默寡言。爱丽丝永远忘不了她和父亲在波尔多的旅馆里的那个夜晚。父亲点了一杯酒,对着酒杯渐渐失神,然后有大颗的眼泪滚下来,落进胡子里。房间里寂静无声,六岁的爱丽丝想碰碰自己的父亲,但并没有这么做。父亲的眼泪像是一个不祥的低音。没有几年,在智利的父母经历了地震、火灾和盗窃而终于破产。接着十七岁的哥哥死于风湿性心脏病。接着五十一岁的父亲郁郁而终。她的长姐去读了师范学校,二姐和三姐很快地嫁了人。赡养寡母的责任落到了最小的爱丽丝头上,这时候她还不到二十岁。爱丽丝(左)工作照2爱丽丝在长辈朋友的建议下读了打字和速记的培训课,打字和速记在当年是非常摩登的科技,爱丽丝的学习进展相当神速,很快地,授课老师介绍她去巴黎附近的一个漆料厂做秘书。老师认为她的天分配得上更好的工作:「你只是去锻炼一下,有更好的机会我会通知你!」爱丽丝是工作环境中唯一的一个女职员,她遇到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起骚扰事件:有一个非洲退伍军人将军队里的乱开黄腔的习惯带进了办公室,而且特别针对她。一天,终于忍无可忍的爱丽丝冲到他桌前大声说:「给我闭上你的臭嘴,让我安静工作,不然我找人来帮你把嘴闭上!」退伍军人当即炸锅,在办公室里嚷嚷说自己受到了人身攻击。爱丽丝回到座位上,克制不住地发着抖,眼泪几乎夺眶而出。第二天,爱丽丝被老板叫去训话,老板的态度很不客气:「小姐,你是来做秘书,而不是来纠正别人的工作。下不为例!」爱丽丝:「可是先生,我纠正的不是工作。」老板:「是吗?!那你纠正的是什么?」爱丽丝不得不还原了当时的情形,老板听闻后叫来了退伍军人:「昨天的事,这位小姐的版本跟你的可不一样。你要是还想要这份工作,就不要让她再抱怨你。」这天正是冬天最冷的时候,七点钟放工,爱丽丝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心中忐忑不安,面上佯装镇定。果然退伍军人从后面追上来:「我能跟你一起走吗?」「人行道人人都能走。」「那就好,那我们唠个嗑、扯个闲什么的。」「是你自己要扯。你的口水喷到空气里又落回到你自己的鼻子上,这对你没什么好处。」「不至于吧,有那么严重吗?」「真的至于。你所做的就是在侮辱人,而我得维护自己。」爱丽丝借机把自己的感受和盘托出,退伍军人默默听着,越听越丧,像一只落水狗。最后他向她伸出了友谊的爪子:「好吧,我错了。你看起来像个好女孩,我们可以做朋友。要是哪天有谁又烦你了,有我呢。」两人握手言和。可能因为这个言语骚扰她的男人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恶意,而且最后成了朋友,在爱丽丝·居伊的回忆录中,这是一段记载颇为生动的小插曲。爱丽丝的回忆录有个特点——报喜不报忧,真正的苦难和愤怒只是一带而过。她一生在职业中受到多少性别歧视,她未曾详说,今天的人只能靠想象了。年轻时的爱丽丝年,爱丽丝的速记老师像曾经承诺的那样,介绍给她一份「更好」的工作:去一家图片摄影公司做秘书,面试并录用她的是公司的二把手莱昂·高蒙,月薪由漆料厂的法郎涨到法郎。这正是摄影行业飞速发展的年代,各式相机和新的拍摄技术层出不穷,活动影像已经浮起在地平线上。21岁的爱丽丝无意间被人带进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行业中,这只能说是命运的馈赠。除了处理文件,她每天都要熟悉大量的新事物,各种化学制剂,各种底板尺寸,各种相纸,各种照相机的名字、焦距、快门速度等等。她上手很快。对业务的熟悉让她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公司的主要客户们。19世纪末的法国,人人都是摄影师,摄影展和摄影杂志风行全国,几乎所有的贵族、科学家、作家、画家和雕塑家、外交人士都热衷于留下自己的摄影作品。如果把其中与爱丽丝有过往来的名流客户列个单子出来,几乎浓缩了半部法国现代史:创建了法国高等电力学院的物理学家玛斯卡特、微生物学之父巴德斯的学生与继承人鲁克斯医生、以液化各种气体出名的发明家卡耶泰、发明了达松瓦尔电疗法的医学家达松瓦尔、在勃朗峰上设置了观测点的地理学家约瑟夫·瓦洛特、神经学家让·沙可、研究蜜蜂行为的植物学家博尼埃、发现了鼠疫杆菌的耶尔森医生、埃菲尔铁塔的建筑师居斯塔夫·埃菲尔、巴西航空之父桑托斯·杜蒙、雷诺汽车的创始人路易·雷诺、获得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夏尔·纪尧姆、作家左拉(是的,就是我们熟知的那位自然主义作家)、记者和剧作家米尔博、-期间任法国总理的瓦尔德克·卢梭、在巴黎开珠宝行的法利兹兄弟、以富有闻名的乌泽丝公爵夫人、法国的末代王后欧珍妮·德·蒙提荷,马达加斯加的末代女王娜拉瓦鲁娜三世……当然,还有卢米埃尔兄弟。学者们通常将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咖啡馆里公映《火车进站》标志为电影史的开端,而爱丽丝与他们的来往要早于这个时间点,我们接下来再讲。《火车进站》4爱丽丝的新工作顺风顺水,然而没过几个月,公司在一场专利权官司中败诉而关门大吉。二把手莱昂·高蒙决定利用现有的客户资源另起炉灶,几个星期后,高蒙电影公司成立了。这是世界上第一家电影公司,也是目前仍在运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电影公司,甚至比电影诞生的时间还早了几个月。新成立的高蒙公司把力气都用在研发兼具摄录与放映功能的相机上面。当时几乎天天都有更新的技术面世,同行切磋与竞争的气氛相当激烈。年3月22日,卢米埃尔兄弟邀请莱昂和爱丽丝(此时是莱昂的秘书)出席他们的新摄影技术展示会,会上放映了后来载入电影史的《工厂大门》。《工厂大门》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电影发布会正相反,类似《工厂大门》这样的短片并不是来请观众欣赏影像艺术,而是用来说明相机的功能——是为了帮助生产商卖相机。在爱丽丝的观察中,莱昂和卢米埃尔兄弟这些男人们都是无可救药的技术宅——所有的兴趣点和注意力都放在解决技术问题上,什么都比不上研发出一个又一个相机更让他们兴奋,与此同时,公司的实验室里躺满了说明书一样的样片,多数拍的都是游行或火车站或实验室的职员,镜头都很短而且重复,毫无观赏性。爱丽丝的思维在这个当口分了叉,她向莱昂请示,能否让她来写一两场戏,就让自己的朋友们来演好了。她是一个大书商的女儿,从小就不缺乏阅读,也不缺乏猎奇(如前所述),她还有些业余的剧场经验,她拍的片子怎么都比那些说明书好看吧,总之她就是对这件事有信心。尽管在莱昂的眼中她年轻、没有经验、还是个女孩,但老板大人还是同意了——以不影响现在的秘书工作为前提。多年后爱丽丝在回忆录中写道,要是那时候谁能看到电影的教化和娱乐功能,以及由此蕴含的无限商机,莱昂大概是不会答应她的。他所以答应,是因为这件事无关紧要。爱丽丝人生中的奋斗岁月开始了。每天早上八点她要先赶到公司查收、抄写并分发邮件,然后赶很长的路去公司的摄影棚拍电影,下午四点半再赶回办公室继续完成人事联络和收集签名等秘书工作,通常会持续到夜里十点或十一点。那时候法国还没有工会组织,人们通常要工作六天,甚至周日还要加班。尽管忙得几乎没时间睡觉,爱丽丝还是觉得自己赚到了。曾经有客户问道:「爱丽丝小姐,你到底啥时候嫁人呢?」她答道:「我已经嫁给工作了。要是哪天真结婚了,纯粹是为了生孩子哦。」爱丽丝的第一部影片叫《白菜仙子》,用电影的形式演绎了法国人都熟悉的民间童话,讲的是不能生育的夫妻得到仙子的眷顾,从白菜里摘到婴儿的故事。电影史目前不能确定这是否就是世界上第一部故事片,但绝对是第一部有小婴儿出演的故事片。Youtube上可以看到该片的部分片段:一个扮演仙子的年轻女人从白菜里抱出一只又一只的婴儿。这部处女作的反响颇为成功。《白菜仙子》年,莱昂任命爱丽丝为高蒙公司制片部的主管,高蒙电影业开始渐具规模。早期电影中的一切都是在摸索中前行,分工也相当模糊。绝大多数时候,爱丽丝似乎兼任了导演/制片/编剧等数个职能,她要负责设计场景、选角、与装潢师服装师甚至家具师沟通、排练与走位、灯光、后期剪接,还要控制影片成本以及评估潜在受众。她和团队还要日日面对早期电影简陋的技术条件:摄影机的胶片盒是外挂的,需要人工一点点把胶片拉到合适的位置;三脚架常常陷进泥土里;容易落灰的取景框总是模糊不清……然而这些都没有消减爱丽丝对户外取景的热情。她的回忆录生动地记录了第一次户外拍摄的经历:摄影机刚从马车上搬下来就被路人围观了,摄影师调好焦从镜头后面刚一露脸,就与围观得过于投入的路人甲脸贴脸了,镜头总是被路人挡来挡去,到后来人行道被堵得水泄不通。有警察过来疏通秩序,显见也对拍电影感到好奇,干脆留在原地鞍前马后地给剧组帮忙。在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中,爱丽丝与团队还摸索出一些小「戏法」:倒放胶卷,表现时光倒流或者魔法的修复功效;升格或降格,通过控制手柄改变拍摄速度,来表现时间的快慢,或者制造特别的视觉效果;停格,表现变身的魔术效果;双重曝光;淡出,表现做梦或幻觉。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今天,这些当年的「戏法」已经作为最基本的电影叙事技巧,转正进入了教科书。当时这个新兴行业中的人们还没有版权意识,任何地方得来的灵感都可以作为素材放进电影里,爱丽丝常常从传说、戏剧、小说和绘画里取材,而且一旦有了灵感,她要马不停蹄地把它变现成完成品。这不是慢工出细活的时代,随着行业的扩张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制片公司需要赶在对手抄袭之前尽可能快地把影片推向市场。因为当时的电影公司能雇佣到的群众演员就那些人,他们在不同的片场跑来跑去,不少人兼任着间谍的职能。在你追我赶的行业推动力中,电影技术与日俱进。胶卷的质量越来越好,摄影机越来越容易固定,而且增加了自动上胶卷的功能,从此打破了胶卷的长度限制。这意味着早期电影的大片时代来临了。年,爱丽丝为高蒙公司制作了轰动一时的「大片」《基督的一生》,耗费了米胶卷(片长约为35分钟),有二十五场专门的置景,三百个群众演员参与演出。该片代表了爱丽丝在高蒙公司的事业高峰。Youtube上可以观赏全片。《基督的一生》6在爱丽丝为高蒙公司在默片江湖里打下一片江山的同时,作为技术发烧友的老板莱昂仍在继续追逐他的技术梦。他梦寐以求一种设备在录制画面的同时,能把声音也录下来。年,高蒙公司的声画同录设备Chronophone新鲜出炉了,高蒙开始用此设备拍摄「有声片」。Chronophone实质上是用一种特质的电缆将录音系统和录像系统连接在一起,用这种设备拍摄的有声片有别于我们如今对有声片的理解。声音要先用录音系统录制好,演员然后按照录制好的声音版本进行表情和肢体的排练——即对口型和对肢体,然后再用录像系统把演员的表演拍摄下来。这种录制原理显然更适合歌舞片——当然也不是三四十年代的那种以歌舞为重要表现元素的故事片,而是将歌唱演员和舞蹈演员的表演如实纪录下来。爱丽丝由此为高蒙公司拍摄了大量的舞蹈和歌剧电影,很多当时出名的歌唱家和舞蹈家都通过Chronophone留下了纪录。爱丽丝在这个时期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美学观。她要求演员的表演力求真实自然。数年后当她在美国有了自己的公司时,她在自己所有办公室的门上都挂上「BeNatural」的牌子。有个喜剧行业的人看到牌子后问她:「你的演员都能按照你的要求去演吗?」「会的,他们至少会尽力。」「你运气好,我花了十一年的时间才能让他们照我说的做。」「我们两个行业的方法是不一样的……银幕是放大的,演员自己会看,会判断,他们要是够聪明的话会从我的意见里获益。」高蒙公司的生意越做越大,在很多国家都开设了分部。有一天,爱丽丝在西班牙拍完一部有声片刚回到巴黎,就在公司见到一个新来的年轻人。他叫赫伯特·布兰奇(没错,就是他后来成了爱丽丝的丈夫),刚从英国的分部回来,他将在总部接受一定的技术培训,之后去德国的分部做助理经理。爱丽丝此时正要筹拍新片《米雷耶》,她的摄影师病了,她需要一个新摄影师。公司安排赫伯特填上这个位置,顺便让他借机熟悉行业技术。该片取景在法国南部的海滨圣玛丽——一个容易产生浪漫的名胜之地。爱丽丝留给赫伯特的第一印象是「冷淡的不易接近的」,然而到《米雷耶》杀青的时候,他们已经依依不舍了。赫伯特很快被派驻德国,爱丽丝认为自己大概这辈子都不会再见到他了。不料造化弄人,几周之后,一桩意外事件让公司委派爱丽丝去德国见客户,不懂德语的爱丽丝需要一名翻译,于是赫伯特再次出现了。此次德国相遇让他们确认了感情。他们在该年圣诞节订婚,并于次年()结婚,此时爱丽丝三十四岁,赫伯特二十五岁。爱丽丝从工作了十年的电影主管职位上退了下来,有人说是她遵守了女性婚后不工作的传统,也有人认为这其实是公司内部排挤的结果。爱丽丝曾在回忆录中提到,自从公司的电影业务风生水起,她的位置就不断受到挑衅。无论怎样,在女性没有投票权的年代,她在这个职位上能坚持十年,这已经是个奇迹了。公司很快有了新决定,赫伯特·布兰奇要被派往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开拓Chronophone的市场。爱丽丝发现自己重复了母亲的命运:婚后三天,她告别家人和祖国,跟着丈夫一起坐上了驶往美国的船。她心情抑郁而且晕船严重(小时候往返智利和法国时可一点都没事啊),前途渺茫,她不大懂英文,而且似乎再也不能拍电影了。7就像当初智利之于爱丽丝的父母一样,美国对于这对欧洲移民来的夫妻来说,似乎也是淘金之地。这是他们刚踏上美国土地上时未曾始料的。在刚到克利夫兰的最初九个月,推销Chronophone的事业未获成功,赫伯特因为没有拿到任何收入而向公司求救。年,赫伯特被派往纽约,主管公司在纽约法拉盛新开的制片厂,这里被作为高蒙公司生产英文有声片的基地。爱丽丝在此时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西蒙。这一年还有一件在电影史上颇值一提的事:法拉盛的制片厂雇佣了一位名为露易丝·韦伯的女歌手来为Chronophone录音。这名歌手在旁观了爱丽丝的拍片现场后觉得自己也大可以试试,不久后她成功转型成了法拉盛公司的有声片导演,她也因此成了美国的第一个女导演,我们会在下一篇文章专门介绍她。这件事里还附带说明了爱丽丝的情况,尽管她并没有职位,她仍在利用现有条件暗搓搓地拍片子。年,爱丽丝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Solax,租用高蒙公司在美国的片场和资源拍自己的片子。这时候爱丽丝已经怀着第二个孩子了,这并没有影响她以每周二到三部的速度拍片。此时的美国正是淘金者的乐园。欧洲正被一战前的阴霾笼罩着,各种资源和技术向美国转移,到处涌动着热钱和冒险精神,以及美国人清教徒式的工作热情。Solax公司借此机会大量生产着迎合观众口味的西部片和情节剧,两年时间内迅速占领了市场,并挣了大钱。年,爱丽丝斥资超过,美金在新泽西的利堡建立了大型的制片厂。爱丽丝自编自导至少一半Solax生产的影片,并监制了所有的影片。她的产量与同期的格里菲斯不相上下。新制片厂里生产的最出名的大制作是《卫狄哥卖猫》,耗资35,美金,片长约45分钟。年,赫伯特·布兰奇与高蒙公司的工作合同终于到期,他转身成了Solax的总裁。爱丽丝在回忆录中说自己很乐意将公司交给丈夫来打理,这样自己可以专心创作。爱丽丝从来不参加公司销售人员的会议。按照丈夫的话说,爷们都喜欢边抽雪茄边谈事,高兴了还会啐口痰,如果一个女士出现在这样的场合,会让双方都不自在。专心创作的爱丽丝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致力于拍长片,此时市场对片长的要求越来越高,三卷到四卷的长度(45分钟-60分钟)已经成了普遍规格。爱丽丝在这一阶段培养了自己的明星,其中以奥尔加最为出名。在美国十年中,爱丽丝逐渐建立了自己作为一名出色的女导演的地位和盛名,然而她的家庭生活并不顺遂。丈夫赫伯特有在股票市场赌钱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还越发喜欢和女演员搞在一起。年,三十六岁的赫伯特先生在股票市场赔上了身家性命后干脆抛家弃子——带着一名女演员跑到好莱坞奔前程去了。此时好莱坞正在渐渐崛起,东岸的电影业日渐没落。爱丽丝最后几年拍的影片属于叫好不叫座的那种。她的拍片机会在减少,经济上也因为丈夫的股票灾难而陷入破产。眼睁睁地,她要看着自己一手挣来的公司和片场被拍卖掉,并和两个孩子不断地搬到更小的房子里去。她的最后一部影片是为百代公司拍的《声名狼藉》。祸不单行的是她在拍摄过程中染上了西班牙流感,几乎丧命(她的同事中五个人被感染,其中四个送了命)。年,爱丽丝和赫伯特正式离婚,之后带着两个孩子离开美国这个伤心之地,回到了故土法国。从发迹到破产再到离开,爱丽丝似乎又一次重复了母亲的命运。生于英国伦敦的赫伯特一直留在了美国,但他去好莱坞的努力并不算成功,后来又结过一次婚,并做起了家具生意。赫伯特于年去世。8在回到法国之后的整个二十年代,爱丽丝一直在寻找拍片的机会,或者一份与电影有关的工作,然而一次也没有成功。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被战争拖入经济危机中,电影行业在这个时候显得奢侈而多余。汇率每天都在下跌,贫穷一天逼近一天。为了维持两个孩子的生活,爱丽丝持续地变卖自己的收藏,包括书、画、珠宝和皮草。她渐渐放弃了自己的职业追求,在家里做饭洗衣带孩子。有机会时会写童话故事来补贴家用。爱丽丝晚年一直和长女西蒙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经济状况渐渐随着西蒙的工作稳定而趋于好转。从四十年代起,爱丽丝开始撰写关于电影的回忆录,并追溯自己在电影史上的成绩,因为此时人们已经不记得、甚至不承认她作为女性先锋导演的身份了。高蒙公司的官方历史中很少提到她的名字,这种情况一直到年才有所改变。爱丽丝开始得到公众的些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shaliwen.com/zlqz/225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