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智利 >> 智利签证 >> 正文 >> 正文

开福区境内的古代园林

来源:智利 时间:2021/11/26
白癜风早期治疗几率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0/5919513.html
湖湘历史上的园林,按其属性划分,包括自然风景区、邑郊园林、寺庙园林、官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五类。不论哪一种形式,都免不了要有山石树木花草、楼台水榭亭阁之类,既可供居住、休养,又可供游览、玩乐。

园林在长沙历史上早已有之。据考证,西汉时期留传下来的长沙贾谊故宅和定王台蓼园,可以说是湖南园林式住宅的发轫。其后有五代马楚、明代藩王的宫廷园林和历代官署园林。但西汉以后的近两千年间,湖南的私家园林却屈指可数,一直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实力薄弱,能够有足够的资金建造私家园林的人实在太少。

晚清以后,这种状况有了较迅速的改变。一方面,湘学经世派的崛起,使一大批湖南人士跻身于全国军政要员的行列;而后来湘军的裁撤,又使更多的中下级军官衣锦还乡,充实了湖南绅士阶层的队伍。其间积累了不少财富,有财力和闲暇来营造自家的宅园。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工矿业的兴起,湖南也陆续涌现了一些腰缠万贯的商人。这些达官、富商在暴富之后,大多不惜巨资,营造庞大的住宅、园林,修建宗祠、家庙,当他们死后,还要集资为他们修建专祠等。从而,使园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盛极一时。

以长沙今开福区为例,在城区和郊区就先后建有各类带庭园的大型住宅,以及宅园、别墅、专祠等,较著名的有:罗汝怀的荷花池精舍、汤鹏的柚村、周达武的蜕园、朱昌琳的馀园(朱家花园)、周寿昌的听橘园、龙璋西园,以及曾文正祠(浩园)、左文襄祠等等

位于今开福区的古代园林主要有:

一、会春园

会春园位于今开福区开福寺四周。今开福寺境即为当年会春园的一部分。会春园为楚王马殷之子马希范营造的避暑胜地,占地数千亩。《五代史》载:“天福四年,马希范作会春园、嘉宴堂,其费钜万。”

今日会春园

会春园内,有嘉宴堂、金华殿、流杯亭、碧浪湖、紫微山、祓禊亭等景点。历代咏这些景点的诗不少。如五代末至宋初诗人徐兰皋《流杯亭》诗:楚王宫阙马王宫,惟有江山带旧风。属玉不知兴废事,双双飞入藕花丛。

碧浪湖属于湘江和浏水交汇处的冲积地带。会春园内的紫微山是人力造山的结果,碧浪湖扩大到千亩,且清底加深,清出的泥土堆积成紫微山。经过治理湖山,广植树木修篁,乃成大观。园中景物位置,据考,山傍碧浪湖,在佛寺后。金华殿(行宫)在寺前,嘉宴堂乃一园中风景最胜处。园中亭榭又佐以祓禊亭、九曲水觞的意境。其建筑艺术,在南宋张栻所作《题长沙开福寺》中,略有记述:“长沙开福兰若,故为马氏避暑之地,所谓会春园者。今荒郊中,时得砖甓,皆为鸾凤之形。”其金碧辉煌,轩昂栋宇的气势可见一斑。会春园所用的建筑材料之多,雕刻、烧制、彩绘工艺之精等等,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建筑工艺技术水平。清初诗人蔡以偁《帝台春·会春园五代马希范故宫词》云:

北门路,会春园,空尘雾。金谷重来,春色可怜,野花无主。扑蝶打球人不见,但斜阳、钟磬禅扉暮。问如今,猴弟羊兄,断碑何处。壮瑶服,标铜柱。陂池荡,荒狐兔。一望凄迷,冷烟寒食。僧塔风摇铃语,轳转繁华鸳井,月不照、当年细腰舞。燕子尚来栖,蝶化饥魂去。

《十国春秋》载:马希范“常携子弟僚属于会春园游宴,学士徐仲雅等赋诗上觞,昼夜无度。”天策府十八学士之首徐仲雅咏会春园的诗作中有“珠玑冷影偏粘草,兰麝香浓却损花”,“山色远堆螺黛雨,草梢春夏麝香风”,“衰兰寂寞含愁绿,小吉妖娆弄色红”等句,会春园内宴游之盛,脂粉之浓可见一斑。至清代,会春园废墟尚存,“吐花斑驳”的宫瓦竟成为开福寺僧的生财之道。清咸丰间长沙求忠书院主讲熊少牧《会春园瓦砚歌》诗云:湘春门外古兰若,荒阶僧卖前朝瓦。吐花斑驳字半存,沧桑霸局南唐马。

马希范虽极奢侈,但十分爱才好文。他仿唐太宗李世民设天策府文学馆之先例,聘徐仲雅、廖匡图、李宏皋、何仲举、徐东野、刘昭禹等18人为学士,号称“天策府十八学士”。他们常在天策府聚会作诗。这些诗虽“皆铅华歌舞,媚一时尊俎尔”,但也不乏佳作,如刘昭禹《晚霁望岳麓》诗云:

山西斜日边,峭入几寻天。

翠落重城内,屏开万户前。

崖嵯危溅瀑,林罅静通仙。

谁肯成功后,相携扫右眠。

天策府十八学士形成了一个湖南古代史上不多见的文人群体,并衍化为一种文化氛围,超出长沙范围而影响到整个湖南,在乱世中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文化景观。

开福区明月池街原亦为马楚的一处园林。明月池在五一西路北侧,藩城堤下,为一弯形街巷。明月池旧为一古井池,井水甘洌,是旧时附近居民主要饮用水源,因从不干涸,故立“水来庙”以祀。在明月池今59号民房上又发现竖排单列的“古明月池”石碑一通。明月池的来历可追溯至五代时期。据《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所记,五代时楚王马殷踞潭州建明月圃,常与幕客在园圃中饮酒赋诗。马楚王国天策府十八学士之首徐仲雅诗云“凿开青帝春风圃,移下嫦娥夜月楼”,可见园林规模之宏丽。明月圃就在今明月池一带。

古明月池碑

二、春晖亭

春晖亭为北宋潭州徐姓私家园林,明《一统志》云:“在长沙县北”。即今湘春路一带。春晖亭面积不大,但整个园林回栏穿竹,花影相间,鸟声阵阵,十分幽雅。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赴任永州团练使时,过长沙写下了《题潭州徐氏春晖亭》一诗,春晖亭之胜韵可知一斑,诗云:

曈曈晓日上三竿,客向东风尽倚栏。

寄竹鸟声惊步武,入帘花影落杯盘。

勿嫌步月临平圃,好问乘槎向海滩。

胜概直应吟不尽,凭君寄与画图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清道光诗人彭开勋《春晖亭》诗云:“小憩留遗筑,亭前碧四围。”可见其亭清时犹存。

三、荷花池

荷花池为长沙古游憩胜地,今留街名。荷花池街位于开福区原经武门西侧,东起芙蓉中路,西至蔡锷北路。

荷花池老街

荷花池古名莲花池,《宋史·五行志》载:“绍兴元年(),荆湖南路总管孔彦舟,于州城莲花池得玉一片,堪篆刻御宝,诏却之。”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乾隆初年,池上建远香亭,匝以回栏,池中杂植芰荷,旁架飞桥,环砌花墙,门额曰“纳凉”。池中深处建台榭,额曰“有君子风”。台联云:

亭前皆净植,更绕竹雨松涛,疑是引来仙境;

池外接闲园,无数豆棚瓜架,宛然绘出豳风。

豳风一语,野气无穷。清嘉庆中渐零落,咸丰年间又重修,高桥花石诸胜都复旧观。据民国李抱一《湖南省城古迹今释》追忆,当时的荷花池,一方荷花数亩,松竹交阴,周围亭榭,挹爽迎风,清幽绝尘;一方泐潭寺巨刹巍然,古木蓊然,禅房虽深邃,却鸟窥香入,四时都有佳景。

荷花池老照片

清乾隆间湘抚杨锡绂撰《荷花池》联云:时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

清学者罗汝怀曾在此建私家园林,名荷池精舍。罗以荷池精舍为题材的诗作有十多首,或度岁,或聚客,或寄怀,或即事,均清新可读,如《癸亥元日荷池精舍即事》:

檐溜初欣点滴停,渐看晓色启疏棂。

崇朝更作连年雨,隔岁犹明昨夜星。

新水浮春流远浦,野禽随客入闲庭。

元辰只切祈年望,更祝埙篪帝与龄。

罗汝怀(—),字研生,晚号梅根居士,长沙府湘潭县人。少时就读长沙城南书院。道光拔贡,时已笺疏经书多种,曾国藩、何绍基誉其著述有“函朝经师之遗风”。同治初年,罗汝怀纳资候选内阁中书。时诏编《忠义录》,纪湘军阵亡官兵,因专力此事。数年间辑成湖南《褒忠录》84卷。从此不再笺疏经书,而留心湖南故实,闭门荷池精舍,专事辑录《湖南文征》。

史学大家王先谦晚年也筑别墅于荷花池,名葵园,亦以为号,故人称葵园先生。葵园本为五代马楚王朝所筑,《长沙府志》云:“在府治北,马氏立,有石刻葵花二字”。显然,王氏是想借马氏葵园之名以图光大之。民国学者李肖聃《湘学略·葵园学略》称葵园为“长沙阁学,季清巨儒,著书满门,门庭广大。”王先谦有《题葵园》,从诗中亦可看出葵园绝非一般的颐养天年之所,而是充满书香的门第。诗曰:

小筑园林已忝叨,余生未肯外甄陶。

姿如柳弱秋先觉,心似葵倾日愈高。

岂有羽毛夸皎洁,不堪鬓发更刁骚。

天涯望阙无穷感,梦逐湘江北去舠。

王先谦(—),字益吾,室名虚受堂,辛亥革命后署名遯,长沙府善化县凉塘(今属长沙县黄兴镇)人。他幼习经史,同治四年()中进士,授国史馆编修、翰林院侍读、国子监祭酒等职,先后典试云南、江西、浙江,任江苏学政。光绪十五年()辞官归里,主讲长沙思贤讲舍、城南书院、岳麓书院,还任过师范馆长、学务公所议长、省咨议局会办等。光绪三十四年(),湖南巡抚岑春蓂将他所著的《尚书孔传参正》等4部书籍奏上,朝廷赏以内阁学士衔。

荷花池还有一处著名历史遗址——泐潭寺。从晚唐宰相裴休贬居潭州知所作《泐潭寺》一诗可知唐五代时寺院的盛况。诗曰:

泐潭形胜地,祖塔在云湄。

浩劫有穷日,真风无堕时。

岁华空自老,消息竟谁知。

到此轻尘虑,功名自可遗。

旧时泐潭寺地域甚广。清咸丰年间,湘抚置买泐潭寺部分地基,筑十忠寺,祀与太平军作战有功的将领塔齐布、江忠源、罗泽南、胡林翼、李续宾、王錱、萧启江、江忠义、张运兰等10人,又在祠左建求忠书院,为湘军将领子弟读书之所。清朝末年,长沙、善化两县兴办教育,又看中了这片地盘。首先在寺中办起了长善中学堂,佛像屡遭学生毁坏。民国元年()改办长沙高等小学校,学生又毁佛像,为附近兵士所闻,将学校捣毁一空。从此以后,泐潭寺逐渐衰芜,先为省立第一中学租得。一中退租之后,成为长沙师范校址。民国时期的岳云中学、兑泽中学也曾建在古泐潭寺故地。

民国时,池废,街道沿用其名。年,长沙市政府在荷花池街道,以“长沙著名历史文化遗址”立碑纪念。

四、紫金园和万春池

明代长沙王府内园林众多。在这众多园林之中,以紫金园、万春池规模最为宏大。昔日紫金园东起今黄兴北路,西至藩城堤,南达仓后街,北抵吉祥巷,为明藩府最大的花园,园中心垒有紫金台,台东为紫荆山,台西为万春池,水光山影,相得益彰。紫金园又名紫荆园,今开福区“紫荆街”之街名即由此而名。

紫荆山又名三洞山,由太湖石堆砌而成,位置在今万代广场及以北,这是长沙园林史上有书可考、首次出现的人造园林假山群。清同治《长沙县志》云:“明吉藩堆石成山,名紫金山,嵌空磊砢,石径逶迤”。可以想见,当年的石山是如何的高大峻峭,玲珑剔透,迂回盘曲的石径贯穿其间,攀援而上,湘浦归帆,麓屏叠翠,尽收眼底。20世纪50年代在大众游艺场,明藩假山尚存大片遗迹。

紫荆街

万春池在青年电影院(即燎原电影院)及其附近一带。据清陶丙寿《三蕉馀话》载:“万春池,吉王凿,即今大四方塘”。“大四方塘”后衍化为街名,即今日的“一路吉祥”。万春池的东南向有吉王府的另一花园,花园内建有长廊形建筑,可以走马,故名“走马楼”。走马楼通往万春池有一条小巷,巷口用砖砌一拱门,门上题“龙骥腾骧”四字,极可能为当时通往王府后宫的“永巷”。万春池水面宽阔,池泛涟漪,浮光掠金,池北有梳妆台,池南有更衣亭。

明吉简王朱见浚(—),明英宗朱祁镇第七子。英宗被软禁南宫时生。天顺元年(年)英宗复辟后封吉王,成化十三年(年)就藩长沙。

崇祯十六年(),张献忠率大西军攻进城来,放火烧了吉王府,而后洪承畴经略湖南,下令彻底拆毁明藩府。从此紫金园林池无主,一任荒废。《三蕉馀话》记载了清初万春池的荒芜景象:“棘刺攫帽,长过人头。紫荆三五株,为宫树由孽。假山半角,颓卧地上。小竹数丛,点缀石侧。幽花济露,泣不胜情。”清初诗人骆化麟作《长沙故宫》诗,叹曰:

燕子何须问画梁,故宫瓦尽散鸳鸯。

万春池上花俱没,三洞山头石自僵。

永巷无人吹玉笛,断墙有鬼泣香囊。

几多歌舞承恩宠,输与人间作戏场。

以后,这一带渐渐成为了人口稠集的街市,并建总佛寺于塘后。至民国初,仅余荒塘半亩。年塘被填平,在上面建起了“长沙基督教青年会”。

五、松桂园

明王府园林还有松桂园。开福区西起三公里,东止建湘中路的一条街道,名松桂园,今已拆建为营盘路的一段。

松桂园老街旧影

松桂园原名丛桂园,系明谷城王所建的园林。史载,园内经常车水马龙,酒香花媚,歌舞喧哗,醉眼横白,是典型的王府花园。明礼部侍郎庄天合《偕郡大夫饮丛桂园》诗云:

赏心无限好,最是草元亭。

处处堪浮白,行行更踏青。

竹垂风自袅,柳暗日初暝。

竟夕兰膏续,清淡入窈冥。

六、北庄

北庄是明兵部右侍郎王伟天顺元年()罢官归长后,在长沙县北郊桐树山(今秀峰山至鹅羊山一带)所筑的颐养游憩之所。

王伟在《北庄清隐八景诗序》中记载了北庄的位置和景致,序曰:“北庄去长沙百十里许,在桐树山中,静室山人之隐居也。山自平江发脉,至此起十二峰峦,左右拱在峨眉峰下。山阴二里许,巍然特立,以捍水口,曰鹅羊山,即道家所谓七十二福地之一。偃月峰下有泉,冬月不竭,掬饮之心神洒然。山外有湖,平温可爱。远景如岳麓秀峰,湘江清流,水陆洲如龟浮水面,涝塘人烟丛萃,树色微茫。登临瞩望,皆在目间。”

从序中可知北庄位于长沙市开福区霞凝乡距鹅羊山一公里的桐树山,道家福地,名不虚传。王伟晚年过着如此“心神洒然”的生活,目睹家乡的锦绣山河,足以填补心中的郁忿之情。王伟将北庄及周围景色拟为“北庄八景”,每景作诗一首,如:

《鹅羊福地》

湖南福地说鹅羊,叠嶂层峦接大荒。

云气四时连岳麓,山形千古捍潇湘。

径危苔藓沾衣润,树老松花满地香。

日暮严城催鼓角,平沙惊起雁行行。

《我回桐树名山》

梧桐曾种遍山隈,桐死梧枯凤不来。

十二峰峦飞翠绕,几千年地待时开。

拟于幽处营书屋,还傍清流筑钓台。

卜此便为终老计,名场利府已心灰。

《清泉醒心》

一泓泉水碧涵天,白罅流来不计年。

圆净正疑丹凤眼,清香还讶老龙涎。

静观炎暑浑消去,掬饮精神顿洒然。

嗟我久为尘土客,相依终日竟忘还。

《岳麓晴峰》

云开岳麓翠屏张,点点峰峦接混茫。

远瞰洞庭雄七泽,高标翼轸俯三湘。

弯环不让峨眉秀,曲折还同乌道长。

千古桐山相望处,好为云雨救年荒。

《湘江澄练》

梧桐山下是潇湘,曲折南来绕北庄。

万顷波光澄素练,一天星彩浸微芒。

势穷今古人何在,流尽年华恨更长。

老我已为疏散客,纶竿时复钓沧浪。

《水陆铺毡》

天生洲渚似铺毡,界破湘江在两边。

蟠地铁根应不朽,倚空楼阁尚依然。

谁开清镜雄千古,回隔红尘息万缘。

俨若印星浮水面,桐山一望势钩连。

成化五年(),王伟病逝,宪宗赐葬于长沙县捞刀河畔的秀峰山,即今开福区捞刀河镇戴家河村秀峰公园。据望城县20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资料,该墓成化七年建御祭文碑,碑祁阳石质,高厘米,宽80厘米。碑首正面两侧饰蟠龙纹,脊背两侧饰云纹,正中刻“御祭文碑”,阴文篆书,碑身刻楷书碑文;字迹清晰。有龟背石座,雕琢精细,有较高艺术价值。一座安卧在捞刀河畔多年的名人墓葬,惜毁于公元年的某建设工程。

七、榕树园

在长沙新开门(今兴汉门)内,即今开福区蔡锷北路一带。榕树园为明礼部侍郎庄天合私家园林,其父庄如岱始建。据明李腾芳撰《庄如岱墓表》载:“园城东备亭沼之胜,箨巾布袍来往于柳烟竹露红叶碧带之中,望之若仙也。”该园以水景取胜,池面亭阁倒映,水中鱼儿戏藻,恰似蓬瀛仙境,庄天合作有《园中杂咏十六首》,首首离不开水,其一云:

水树披襟处,中流日夜清。

客来杯里度,鱼乐镜中行。

桥影支灵鹊,波光荡石鲸。

一尊聊复尔,不必问蓬瀛。

庄天合又自署小隐堂联云:地偏不信容冠盖;俗俭真堪顿腐儒。

庄天合,字德全。长沙人。明万历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侍讲筵,晋宫僚.以端谨受知于太子。曾为南畿乡试主考官,又分校会试卷,所拔擢者如左光斗等,皆有名于时。后官至少詹事,卒赠礼部侍郎,葬长沙南郊石人村。今石人村留存石翁仲即为庄天合墓遗物,其所在地今建成社区公园。原湘春门正街(今北正街)入口处立有宗伯师臣坊,石质,明天启四年()为纪念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庄天合所立,坊题曰:“泰山梁木,四方名卿,硕彦迁客,骚人舟车所至,登临凭吊者留题户壁常满。”

八、又一村

又一村今为街名,清代为湖南抚署花园之名。开福区今青少年宫系清湖南抚署花园又一村的所在地,青少宫北侧马路仍名“又一村”。此地明代为吉藩四将军府。署前坪因驻有先锋卫队,后人习称为“先锋厅”。清顺治十四年()洪承畴经略湖南时驻此地,并建集思堂。署之东有真武宫,明吉藩建。宫前有“护国佑民”坊。

康熙三年()偏沅巡抚移驻长沙,此处遂改为抚署衙门。经历届巡抚陆续修建,园林渐成规模。康熙年间巡抚周召南建求莫楼,乾隆八年(),巡抚蒋溥扩建园林,取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取名“又一村”,乾隆帝为“赐蒋溥巡抚湖南”题写御笔,其御碑今犹在,惜部分字迹已风化。御碑通高厘米、宽97厘米,青石质,题头刻“赐蒋溥巡抚湖南”。碑文刻40字:

简畀罗英俊,资时切治安。

江湖襟带地,风俗易移难。

谷贱筹农苦,棉轻虑岁寒。

承流敷渥泽,应似洞庭宽。

乾隆十三年()、乾隆十六年(1)、道光十一年(),巡抚开泰、范时绶、吴荣光先后修建了双清亭、丰乐亭和澄湘亭等,又一村成为宏大的官署园林。三亭位于又一村东南角,呈倒品字形布局,依山势而筑,居中的丰乐亭最大,丰乐亭后退两侧的高台上立着较小的双清亭和澄湘亭,三亭以小道、台阶相勾连,四周遍植郁郁葱葱的香樟,形成一小型园林美景。今存三亭为民国时重建。

又一村古亭

这一小型园林美景,范时绶将其命名为东圃。乾隆进士、岳麓书院讲席旷敏本作有《东圃记》,记曰:“署之东有圃,圃有亭、有阜、有台、有竹树。中丞范公公退之馀,邀宾从觞咏其中。亭曰丰乐,祝有年也。是公所拳拳而圃,所由辟也。阜枕亭之北,陟其上,清湘横于前,岳麓近在眉睫间。东邻棘院,北接琳宫绀宇,繄星沙全郡,迆逦而蜿蜒。周遭稻畦村舍,隐隐远碧中,春秋佳日,微雨新晴,花香鸟语,乃应不逊桃源。”

乾隆三十六年(),又一村曾一度荒芜,时任巡抚梁国治“葺而新之”,湘潭举人张世浣作《又一村赋》,张世浣的笔下官署园林俨然成了世外桃源。赋曰:“已而竹径生凉,群花弄影。数枝清浅,乌啼蝶梦之时;几树横斜,云破月来之境。形迷玉砌,风来而野坞生香;影混晶帘,露滴而疏篱欲冷。更或徘徊朱栏,徙倚红桥。翠浪频翻,涧底之锦鳞欲跃;碧波乍喷,蒲边之朱鬛难描……”

可见,早期又一村的营造,蒋溥、范时绶、梁国治三人功劳最大。蒋溥,江苏常熟人,乾隆进士,乾隆八年至十年任湖南巡抚。范时绶,汉军镶黄旗人,乾隆十六年至十九年任湖南巡抚。梁国治,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乾隆进士,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任湖南巡抚。

在这些巡抚的营造下,湖南抚署形成了“八景”。乾隆举人孙铤作有《湖南抚军节署八咏,分体得七律八首》:

《又一村》

中台宿望出维垣,别墅旁开又一村。

地领重湖瞻簜节,星依两辖驻旌门。

久从泥饮夸田父,亲见营农放弩番。

葚熟麦黄风景遍,坐令野色上篱根。

《丰乐亭》

丰登纪岁得嘉誉,亭倚香茅十笏余。

五日大酺宽酒禁,百年休养见仓储。

人家秋报黄陵庙,地脉泉分太乙居。

高论定知从摆落,园林胜事乐何如。

《问雨亭》

挂梁龙骨响初停,问雨关心到草亭。

屡见甘霖随大沛,况闻请室减轻刑。

葑田拓地通江夏,漕运连樯下洞庭。

应念扶风曾志喜,太空造物两冥冥。

《艺育山房》

国事经营借老谋,山房树艺复深求。

长沙风物存篱把,洲渚生涯念橘头。

两税不行唐节度,破分兼采宋诸州。

犹闻户口勤宵旰,议佐煌煌诏列侯。

《介寿堂》

湖湘千里带岩疆,宾从初筵散鹤觞。

书纪馆臣编盛典,贡来蛮长附华堂。

峰高南岳祠坛近,角起苍龙列宿张。

远胜元和潭部事,铭词介福勒巫阳。

《学灌轩》

学灌闲情自葆真,小轩休暇岸纶巾。

定应汉上机心息,常拟胶西治道醇。

苦笋岂缘思蜀菜,秋风宁复忆吴莼。

会须东府调元日,宰相堂餐计万缗。

《平台》

平台栏楯掠烟霏,幕府清霜有澹威。

江绕戈船浮古戍,日斜铜柱照边旗。

尽知溪峒风谣杂,自喜茶盐奏札稀。

记取洛中寻地室,高庵还试蜀公非。

《叠石》

飨军堂后极峥嵘,叠石能令一炮惊。

桂水潺湲烦给事,中山雪浪识端明。

闲支琴尾商颜出,微涨尊窊岛屿生。

归雁亭诗谁寄和,他时回首滑台情。

咸同年间,又一村建有望湘台,又开设有“忠义录”书局,成为文人聚会之所。同治元年(),正主讲长沙城南书院的大书法家何绍基作有《廿六日开忠义录书局于又一村,村中有望湘台,联珠合璧,八月瑞事》一诗,诗云:

秋花环绕望湘台,又一村中志局开。

耆宿竞濡鸿笔俟,风云齐护古魂来。

钦闻上瑞联珠璧,会见祥光照棘槐。

老钝欣逢中兴日,一编青史佐闲杯。

年4月长沙发生抢米风潮,14日愤怒的饥民聚集抚署门前,锯断抚署前旗杆,将衙门大厅一举烧毁。年10月22日,长沙起义新军在焦达峰、陈作新的指挥下,攻下巡抚衙门,前坪旗杆上的龙旗,换上了象征革命的“汉”字大旗。民初政局动荡,园林渐趋荒废。清朝遗老、经学大师王闿运《晚步又一村》感叹道:夕照微阴似欲霜,井梧池柳极凄凉。莫言城里秋寒晚,一夜西风万木黄。

民国后,又一村先后为都督府、督军署和省长公署驻地。年屋宇毁于一场战火。之后,基址辟为国术俱乐部。年改建为民众俱乐部,省主席何键亲任部长,实际负责的则是总干事竺永毕和秘书向恺然等。当时名记者严怪愚作有《又一村民众俱乐部速写》一文,据该文记载,俱乐部分为跑马场、儿童图书馆、射箭场、健身庭、高尔夫球场、照相馆、大礼堂、电影院、川菜馆、民众浴室、理发室等12部,“每当夏秋之际,华灯初上时,全市的民众,小孩子们、老人们、青年们、中年们,男人挟了女人,女人吊了男人,一队队、一簇簇,络绎不绝跑到这里来舒舒空气,喝喝茶,打打高尔夫,射射箭,吃吃川菜,总是日以万计”。射箭、打高尔夫球之类对封闭惯了的长沙来说是颇具时尚的。射一箭只要一分钱,花4角钱可玩一次高尔夫球,消费不算高。年2月郭沫若在长沙时还特邀田汉去逛过射箭场,留下一段佳话。

“文夕”大火后,民众俱乐部歇业。抗日战争胜利后辟为中山公园。长沙和平解放初期,中山公园曾是入城解放军的驻宿地。20世纪60年代后,中山公园移交共青团长沙市委管理,改为青少年宫至今。

年,长沙市政府在清巡抚署原址,以“长沙著名历史文化遗址”立碑纪念。年,又一村三古亭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年,重建的青少年宫落成开放。

九、雪蕉亭

雪蕉亭为清初学者廖元度所筑园林,故址大致在今湘春路口至通泰街口一带。亭北枕大江,渔樯鸥鸟,传声递影,实为城廓之佳憩也。另筑有息机园,位于今芙蓉区落星田北侧。

廖元度,字大隐,长沙人,生于康熙年间。平生喜游山水,即兴赋诗。吴三桂之乱期间,长沙遭受兵火。廖住房被毁,寄居佛寺八年。晚年在长、善两县交界处“树阴十亩,竹覆五楹”,筑息机园,杜门不出。廖大隐从此一心从事著述,最有成就者为《楚风补》《楚风纪》。

廖好友黄遇隆有《游长沙蕉园》诗云:

考槃何处是,蕉影上窗棂。

微雨催花紫,团云入叶青。

藏书香自古,客满户长扃。

怀素如相访,江村一草亭。

廖另一好友刘友光作有《雪蕉亭记》,记中曰:“雪蕉亭者,长沙廖子大隐,取其家之旧墟,诛茅断竹,构以读书延客也。亭何以雪蕉名?未有亭时,烟灌茂草,缘延狼藉。大隐从大雪中梳栉瓦砾,种蕉数十本,计绿到天而亭亦成,意与右丞僵卧图不谋而合。亭在郡北,古所称北津城。郦道元云“登临寓目,廛郭之佳憩”,即其地也。亭北枕大江,渔歌樯乌,传声递影,度越女墙,时犯林檐。岳麓、道林,伯昆肩随,往来晴雨中。荒唐大树,细碎香草,亭之南檐则尽收之。亭之西阡陌纵横,可种彭泽之秫,亦可种中郎之豆。又有伯氏屋在西头,鸡鸣犬吠,喧呼杂引,每一相忆,屐步便通,觉王绩渡河犹为烦累。曲沼前临,鲂鳢不肥,水至清也。长沙鱼麦之乡,人无无鱼之叹,亦不足为食客歌也。园圃筑后,雨甲烟苗,韭葵烂漫,有客到门而盘飧殊媚。丁未(按:康熙六年)秋杪,迄戊申夏初,予以上薄留滞,与大隐追随最久。大隐愍余蹇顿,春则传柑招以听鹂,夏则沈瓜呼以语冰,秋则□鹑煎鲫招南方未归之魂,雪则除门构火咏左思招隐之词。予亦谑浪,忘忧相与述勋绩则吊番君征西之墓,陈忠节则下王琳、李芾之泪,晰义理则决南轩、元晦之藩,扬厉风雅则寻杜、沈之遗,沈、李、欧之残碑。男无巾袴,女无鞋□,风俗之讹,传闻失实,与大隐证之。山有染紫之霜,潭有深红之露,景物殊绝,淹没难穷,与大隐惜之。”

刘友光,字杜三,别号鱼计,湖南攸县人。明崇祯九年()举人。崇祯末入翰林院,入清授沙河知县。学问淹博,诗文有声于时,书法尤绝。著有《南国杂述》《香山草堂诗十种》等。

十、蜕园

开福区原北正街、今黄兴北路西侧泰安里周南中学校园,在周南中学未开办之前,是其创办者朱剑凡先生之父的私家园林,名蜕园。朱剑凡原名周家纯,系湘军将领、甘肃提督周达武之子。年朱剑凡将这片祖传园林辟为校舍。

再往前追溯,清咸丰年间保靖人、浙江巡抚胡兴仁致仕后寓居长沙,就刘蜕读书故地构园,时招文士饮宴。未几胡死,辰沅道杨翰曾访其地,见蛛丝满户,马粪平阶,柳卧枯池,藤穿坏坞,蝉声鸦声与堂上呼呶声相应。慨叹久之,赋诗八章。其一云:

蜕叟闲园在,唐贤旧迹存。

山公今易主,北海比开尊。

野鸟惊游侣,鸳柯识旧村。

酒边意飞动,往事尚堪论?

《一统志》云:“刘蜕故居在县城西北湘江边。”相传这里就是唐代“破天荒进士”刘蜕的宅院所在地,故周达武沿用其名蜕园。

刘蜕,字复愚,自号文泉子,唐宣宗大中四年()中进士。在此以前50年间,现今湖南地区虽每年解送举人赴进士试,却从未有人及第录取,故称刘蜕“破天荒进士”。当时的荆南节度使崔铉特地送给刘蜕钱17万贯,名“破天荒钱”。刘蜕在答谢信中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意思是说,五十年来人们不争气,所以无人中进士;但就这方圆一千里的地面,还称不上是“天”,称“破天荒”不大合适吧。

清光绪年间,周达武将蜕园买下,加以精心的修治和扩建,几年时间,就建成为一处面积达80多亩的园林胜地。周达武每逢回乡,居住于此,招引名人文士饮宴赏景,怡然自得。湘江诗社社员经常雅集于蜕园吟诗作赋,辑有《湘社集》。光绪举人、湘江诗社社员姚肇椿有《蝶恋花·和易五蜕园池上看雨》,词曰:

密密疏疏难尽数,池上轻烟,遮断池边路。隔岸风来吹不往,房栊寂寞惟闻雨。有恨无言愁万缕,压柳攒花,散作丝丝雾。又听寒鸦啼日暮,空亭悄立伤神处。

周达武去世后,他的儿子周家纯(后改名朱剑凡)在此办起了近代长沙城内第一所女子学堂,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周南中学。

蜕园大木桥旧影

起始的蜕园是何模样,无从可考。但《长沙老照片丛书》收录了清末周氏蜕园“思源桥”和“大木桥”等照片。老照片上的蜕园亭阁回环,池塘萦绕,假山嶙峋,异木争妍,奇花斗艳,间有乔木高耸,绿竹荫浓,风景十分绮丽。谭嗣同《长沙蜕园》诗云:

水晶楼阁倚寒玉,竹翠抽空远天绿。

湘波湿影芙蓉魂,千年败草萋平麓。

扁舟卧听瘦龙吼,幽花潜向诗鬼哭。

昔日繁华馀柳枝,水底倒挂黄金丝。

戊戌维新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陈三立曾居周氏蜕园。陈三立,同光体赣派代表人物(见本书第六章《西园北里历史步道名人录》)。

陈家于同治十一年()从江西老家迁长沙,居长沙局关祠闲园,直至光绪六年()迁河南武陟。光绪八年()返回长沙,直至十七年()离去,大部分时间居长沙泰安里蜕园,陈三立有《春日游蜕园歌》曰:

名园当春花欲繁,鸣鸠喈喈来唤门。

门外游人自相知,清歌烂漫携孤尊。

东风飞翻袂初舞,云吹一丝絮粘缕。

桃李杨枝映细睛,小立栏干扑香雨。

绿波盈盈腾雾隔,西去轩亭倒深碧。

万竹森沉浸昼寒,烟影天痕淡将夕。

夕照摇摇欲上衣,还移双桨趁鸳飞。

鸳鸯自飞风自起,剪尽愁痕一池水。

何处凌波更渺然,萍丝荇带镇相牵。

侧帽微吟映霄汉,空教世外看神仙。

参差石径苔泥没,洞壑玲珑印瑶月。

取次红墙一线通,歌舞楼台忆恍惚。

倦眼依然湘上山,主人恋官去不还。

东陵瓜熟风光老,寂寞良辰空闭关。

陈三立之子陈寅恪出生于蜕园。陈寅恪是中国史学界一代宗师(见本书第六章《西园北里历史步道名人录》)。其诗作常流露出“家国沅湘总泪流”的感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逃难去桂林,途中于年6月经过其出生之地,刚过“文夕”大火的长沙还是一片废墟,心中的郁结一触即发,作《夜读简斋集潭州诸诗感赋》,诗云:

我行都在简斋诗,今古相望转自疑。

只谓潭州烧小劫,岂知扬獠舞多姿。

还家梦破恹恹病,去国魂销故故迟。

谁挽建炎新世局,昏灯掩卷不胜悲。

“简斋”系宋代诗人陈与义的号。靖康元年(),金兵大举侵宋,陈与义由陈留南下去桂林避难,至湖湘,也在潭州住了一段时期。历史就是有如此惊人的相似,以致陈寅恪读陈与义在潭州所作诸诗时,又勾起了他“还家梦破”“去国魂销”的眷恋家国之情。

十一、浩园

浩园是曾文正祠内的园林。曾文正祠为祭祀晚清名臣曾国藩的祠堂,建于清同治、光绪年间,遗址在今中山路省少儿图书馆和田家炳实验中学一带。殿堂有一进、二进,殿堂后为占地甚大的园林——浩园。

浩园听雨轩旧影

曾国藩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年3月12日)去世,谥文正,次年清廷上谕在长沙建曾国藩专祠。湖南当局随即择址大兴土木。光绪元年()祠园落成,建筑布局采用以中轴线为主、东西有序的对称手法,据湘抚王文韶《敕建曾文正公祠碑》记载:“曾祠度地小吴门内,纵七十八丈,横四十八丈,中建崇祠凡四重,上下亭各一,为门三,门首牌楼一,东西序称是。又西为思贤讲舍。计舍、室、庭、营、厢、簃、庖、湢共一百七十有八间。”

于此可见曾祠规模之宏大。清光绪湘乡举人、官至安徽和州知州的曾希作有《长沙谒曾文正公祠》,诗云:

衡湘历历公犹在,江汉滔滔去不还。

槛外春流分碧玉,石头斜日见青山。

十年须发干戈里,一代君臣管葛间。

太息汾阳兵罢后,津门遗憾水潺潺。

曾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清长沙府湘乡县荷塘都(今属双峰县)人。道光进士。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部侍郎。咸丰二年(年),奉命帮办团练,后改编为湘军。咸丰四年正月(年2月),发布《讨粤匪檄》,开始领兵进攻太平军,出湘作战。10月攻下武汉,加兵部侍郎衔。咸丰八年(年)攻占九江。咸丰十年(年)8月,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后奉命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巡抚,提督以下悉归节制。同治三年六月(年7月),破天京(今南京),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同治五年(年)3月奉命镇压捻军。期间与李鸿章协力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揭开了洋务运动历史。同治六年(年)授大学士,次年调任直隶总督。同治八年调任两江总督。同治十一年二月(年3月)病逝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光绪七年()郭嵩焘借曾祠西隅,辟为讲舍,额曰“思贤”。20世纪初,长沙时兴新式学堂,思贤讲舍停办,此时郭氏亦辞世,而曾国藩祠也渐趋门庭冷落。日本国汉学家宇野哲人年游历中国,于10月31日抵达长沙,专程拜谒了曾祠,作有《曾文正公祠》一文,文曰:“入庙门,见刻有“俎豆馨香”四字。庙庭常锁不开,此曰偶遇修理,故得进而观之。庭中有王文韶所作庙记,详述其功绩。惟公之功绩文章赫赫在人耳目,称之为清朝第一人者,绝无过言之处。王文韶之所言‘三代以还,乃有斯人,伊吕诸葛,庶几等伦’亦绝非溢美之辞。庙后园中,临池有亭榭回廊,柳树青青,倒映水中。”

文中所述“庙后园”即浩园。浩园为清末长沙城中最大的园林之一,王文韶《敕建曾文正公祠碑》载:浩园“有池,广袤十数亩。为桥一、楼一、亭五、台二。池畔垒石为山,杂莳花木,翼以回廊,缭以崇垣,垣周二百六十丈”。

浩园也是清末省城名流的雅集之所。光绪六年()春,以病辞归的郭嵩焘即与刘坤一、彭玉麟、朱昌琳、李次青、李仲云、张力臣、邓弥之等11人会觞于浩园,每人作画一幅,刊于祠壁,以志湖湘韵事。彭玉麟据石作古梅,高达八尺,题诗云“莫言老干坚如铁,曾历千霜万雪来。”郭嵩焘作有《浩园雅集图记》,记曰:“穿石步池上,循水榭,凭栏展坐,纵论天下得失”,“俯清池,桥亭水竹,映带左右,怡然有邱壑之思。”并作有《九日登浩园高阁》二首,其一曰:

行天日月古来忙,小驻高楼憩影旁。

胜日园游探曲折,衰年力健斗清狂。

秋移物色归华发,老掬心肝付锦囊。

君自豪吟吾自懒,未容鸥鹭逐鹓皇。

次年,王闿运作《游浩园》诗云:精庐静寒镫,始见法坐广。高会振玄音,暮节欣馀赏。

光绪三十二年(),日本汉学家宇野哲人游历浩园时摄下了当时祠园的照片,使今人仍能窥见当年浩园,“亭榭回廊,柳树青青”的胜景。

陈三立《曾公孙广钧饮集浩园作》曰:

潇湘滟滟春城夕,几日看花梦相隔。

帘外东风吹细寒,西园烂漫招吟客。

华筵轩馆敞清峻,佩影琼琚映瑶壁。

压槛桃枝低亚红,倒池杨柳轻摇碧。

草长蜂游祗自媚,拂拭栏干更相惜。

黑云苍皇送飞雨,照眼江山失咫只。

主人解颐工说诗,咳唾珠玉纷葳蕤。

翰林博士尽惆怅,大呼脱帽倾流离。

酒酣潦倒百忧集,瀛海飞轮羽书急。

已惊哥舒弃关陇,又见王恢伏马邑。

圣主焦劳促视师,城郭呜呜夜吹笛。

将率功名委草莽,江海楼船压强敌。

只今时事已成冤,相逢花发且开尊。

高歌上马各归去,送客流莺啼到门。

年长沙光复,原有祠屋和讲舍多鞠为马厩。年曾祠改建为烈士祠,年恢复曾祠,烈士祠迁北门外关帝庙。年曾国藩后裔曾葆荪、曾约农姐弟在此创办艺芳女校,即今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年省农协机关曾驻校内。年,曾祠的另一隅思贤讲舍则被浏阳刘人熙利用,创为船山学社。年又改为湖南自修大学。曾祠及船山学社建筑大部分在年“文夕”大火中烧毁,仅剩下学社一片残垣。年重修,作为湖南自修大学旧址保留至今。

年,长沙市政府在曾祠原址,以“长沙著名历史文化遗址”立碑纪念。

十二、左文襄祠后花园

左文襄祠是祭祀晚清名臣左宗棠的祠堂,建于清光绪十六年(年),遗址在今开福区北正街和湘春路工人文化宫一带。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ErnstBorschmann,—)于年至年间,来湖南长沙考察中国南方建筑时摄下了左文襄祠。

左文襄祠旧影

左宗棠,湘军统领之一(见本书第六章《西园北里历史步道名人录》)。光绪十年(年)任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指挥抗击法国侵略的战争,次年七月二十七日(年9月5日)在福州前线病逝。清廷谥号文襄,命在湖南原籍及立功省分建立祠堂。这座祠堂,就是湖南巡抚奉命在长沙建立的专祠。

曾随左西征,后来任台湾兵备道的刘璈题左文襄祠联曰:尽瘁佐中兴,丞相祠传青史远;受知成往事,孤衷泪洒黑云寒。

据左宗棠嗣婿亲梁赐龙回忆,左宗棠祠堂建在长沙城北西园,坐西朝东,大门在今群力里,面对北正街,进门为祠堂主体建筑,大殿内立一木塑彩绘象,身着官服,甚是威严。祠堂后为花园,有池塘、石山、石舫等。柏石曼所摄的照片是祠堂内的天井,居中为御碑亭,后面当为祠堂的大殿,两侧是环廊、角亭,结构颇是严整。左祠正殿的外形,以往虽有回忆文章予以描述,但未曾见到过照片,直至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发现其照片,才始见它的真容。照片是年长沙明德学堂寄用左文襄祠为校舍时,黄克强及全体师生在正殿前的合影。大殿为琉璃瓦大坡屋顶,梁檩高大,正面开3张大拱门,甚为雄伟。曾祠和左祠,后来都被毁于年长沙大火,片瓦无存,仅左宗棠祠留下了原花园内假石山的残部和几件石桌、石凳(现存长沙市第二工人文化宫),以及一方“左太傅祠”碑石(现存长沙市博物馆)。

今存左宗棠祠后花园内假石山

十三、柚村

柚村为清道光年间汤鹏利用一座“废园”所修建的一座园林,位于长沙城北,详址待考。

文学家杨彝珍与汤鹏友善,应约写了一篇《柚村记》,记录了这座园林的情致与风韵。记曰:“长沙城北隅有废园焉,其大可数十亩,居氓艺豆菽其中,四周有垣,其高过修人有半。内有井,芳冽可饮,有塘径数百步,雨潦至,其流涓涓然。汤子(即汤鹏)即出厚值货焉,日以余力增治之。于塘之北,种柚十余本,冬时黄实累然,因名曰柚村。又杂植桂、梅、桃、李、石榴、芙蓉、海棠各数本。折而左,聚怪石为小阜隆然。上植纤竹数百挺,覆亭其内,曰苍茛亭。循亭而南,以篱障隙地,外艺蔬焉。旁有阁,曰晚菘阁。跨塘为桥,上踞以亭。亭之下,右别为南塘,水深及膂,蓄鱼百许头,曰布影藻荇。间宾至,可叉得之……有楼翼然,曰归云楼。天高气清,白云流影,舒与夷犹,低拂檐际。飘尔忽冥,仍返高素,若与人意相远。汤子顾而怡之,将谢荣欸遂幽栖,浩浩乎肆于永归。”

汤鹏(—),字海秋。长沙府益阳县人。清道光进士。历官礼部主事。道光十九年()在监察御史任内,一月三上奏章,弹劾不避权贵,直声震朝廷。值鸦片战争失败,上疏论召募、练勇、修船、造炮、缉奸、设险等12事,主张坚决抵抗外国侵略。因过量吞服大黄而毙命。著有《浮邱子》等。

十四、朱家花园

朱家花园又称馀园,旧址在长沙市开福区德雅路丝茅冲一带。今国防科技大学干休所等单位所在地都是当时馀园的一部分。馀园系清咸丰十年()长沙巨商朱昌琳为休养馀年而建,故名“馀园”。整个园址占地余亩,园内兰堂、宜春馆、一笠亭、去寮亭、延眺轩、众绿轩等亭台楼阁,回环错列。池塘环绕、假山嶙峋、奇花斗采,乔木高参,风景宜人。亭台内悬挂联匾均出自郑板桥、何绍基、左宗棠、王文治、黄自元、曾熙、谭延闿等名家手笔。游憩其间,心旷神怡。朱昌琳曾用48株罗汉松扎成7层大园景,并置多种名花异卉,供人游览。

何绍基《题朱家花园》联云:亭台四时乐;山水一家春。左宗棠题联云:绕岸白云常自在;依亭黄鹤有时来。

朱昌琳(—),字雨田,长沙县人,祖籍安徽,明太祖朱元璋后裔,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伯祖父。功授候补道、赠内阁学士,曾任阜南官钱局总办。以经营谷米起家,后开设乾顺泰盐号、朱乾益升茶庄,转贩盐茶,设立钱庄,投资近代工矿业,成为长沙首富。他乐善好施,耗巨资在长沙设保节堂、育婴堂、施药局、麻痘局,置义山、办义学、修义渡,捐资修路、疏浚新河,并多次捐赠大批粮食、布匹赈济山西、陕西等省灾民,是长沙近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

年出版的《长沙市指南》把朱家花园列为长沙园林之首。书中说:“斯园虽系私有,然已完全开放,任人自由游览,园丁备有茶水,茶资听给,有小贩贩卖糖点,取买亦便”。

年,长沙市政府在朱家花园原址附近,以“长沙著名历史文化遗址”立碑纪念。

朱家花园故址碑

十五、听橘园

听橘园今为街巷名,位于今开福区原营盘街南侧。听橘园本为晩清周寿昌、周礼昌兄弟私家宅园。周寿昌自述曰:予少时居(长沙)城北之敝庐,曰听橘园,实蔬圃也,圃后有池,广数亩,楼三盈据其上,楼窗面岳麓,朝霞夕月,吐纳万丈。民国时园毁,所在街巷以园为名。年,听橘园巷所在地因修建展览馆路(今名营盘路)而被拆除。

周寿昌在为《悔全堂诗集》所作的序中说:“予少居城北之敝庐,曰“听橘园”者,实蔬圃也。圃后有池,广数亩。楼三楹,据其上,蔽池十之四。左右藏书籍,中拓丈余,为予与弟筱楼读书所。楼窗面岳麓,朝霞夕月,吐纳万状。读书之暇,辄肆吟眺。得诗,互相质。亦时持竿,钓于池。客来则掇蔬烹鱼以为供。谈艺外,不许及时事,违者罚,尽醉乃去。”

周寿昌(约—),字应甫,一字荇农,晚号自庵。清长沙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在任以敢言著称。光绪六年()以足疾辞官,居听橘园从事著述,有《前汉书校补注》五十六卷传世。

周寿昌写有《听橘园秋居》二首:

云林拓秋圃,结构称山家。

远水潜通涧,孤藤老着花。

园官劳馈菜,邻叟约分瓜。

野趣惬幽赏,行辞长者车。

亦有匡时策,犹惭入世才。

故人几鹓鹭,生事尚蒿莱。

瓠子传秋涨,昆池动劫灰。

园居且萧瑟,闻此一徘徊。

十六、絜园

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梓园巷六号,原院内有一块汉白玉横匾,额曰“絜庐”,疑为清末布政使衔道员张自牧的宅园——“絜园”。《絜园展禊图记》称“入园引回廊,两梧矗立”,“左右修竹飕飕”,颇具园林之胜。但絜庐是否就是絜园,尚待文献资料的佐证。民国时絜庐改造为二层楼四合院公馆,院内有一保存完好的戏台,当地居民称其为“民国旅社”。今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张自牧(—),字笠臣,清湘阴县人。以生员筹贵州饷有功,授候选道,加布政使衔。为官时备极奢侈,后以事去官,寓居长沙。张自牧受郭嵩焘影响,颇具洋务思想,著有《瀛海论略》《蠡测卮言》等书。《瀛海论略》一书,指出泰西格致之学“覃精研思,考求真实,皆卓然可观”,主张中国“采用其所长,于制器利用皆有所益”。

今日絜庐

张自牧与郭嵩焘友好,郭作有《絜园展禊图记》。展禊与会者有张自牧、郭嵩焘、罗汝怀、吴敏树、李元度、郭崑焘等十一人,以《兰亭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十一字为韵,人赋一诗。记中曰:“同治十有一年壬申三月二十三日,重集絜园,为展禊之会。于时宿雨初霁,睛云霭空,时露妍日,园花嫣然,倚风微笑。相与饮酒乐甚,已而喟曰:永和距今二千年,相视犹昨日事,以羲之之文也。”

十七、赐闲园

“赐闲园”系谭延闿的一处私家宅园,位于开福区左局街,因毗邻老街巷赐闲湖,谭将其名为赐闲园。据《湖广通志》载:“明湖广督学颜鲸,退居长沙城北,吉藩赐以园地,名赐闲湖。建有亭台桥榭,清时已废,残留小湖亦称四方塘。”留下“赐闲湖”之街名。清光绪二年(),贡院曾在此填塘修建号舍,今不存。

年中山图书馆工作人员在赐闲湖咏风亭前合影

谭延闿“赐闲园”主体建筑早毁,今存清代留存的古围墙,长约米,高3米,下部墙基用长条形花岗石垒砌,上部为“六一尺”青砖灌斗墙,至今保存完整。谭延闿的另一处公馆在开福区茅亭子,早不存。

民国初期,南社诗人经常在赐闲园雅集。南社诗人刘师陶作有《南社长沙赐闲园甲子重九雅集分韵诗得霞字》诗。诗曰:

胜地纷停长者车,开樽闲与醉流霞。

新霜堕圃菊初蕊,斜照穿林枫作花。

执手情深谈契阔,藏钩韵险写尖叉。

酒阑一把茱萸看,自倚阑干感岁华。

谭延闿(—),字组庵,号畏三,长沙府茶陵州人。光绪十八年()入长沙府学,二十三年为优贡生。会试、朝考均以第一名入选。当其父谭钟麟任两广总督时,他常在身边出谋划策,与谭嗣同、陈三立被时人称为“三公子”。返湘后,任中路师范学堂监督。光绪三十二年()清廷下诏,宣布“预备仿行立宪”,立宪派人士以极大的热情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立宪运动。谭延闿长期活动在长沙,广泛结交湖南上层官绅和商界人士,其显赫的家世和炫目的科甲光环,以及八面玲珑的待人处事之道,使他成为湖南立宪派的领袖。年,谭延闿、刘人熙、龙璋等30多人在长沙联名递呈《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恳请清廷速开民选议院,召开国会。年12月,湖南巡抚岑春蓂在长沙设立谘议局筹办处,谭延闿等人为会办,负责筹办谘议局一切事宜。年10月在长沙召开省谘议局预备会议,谭延闿选为议长。年10月长沙光复,谭延闿任参议院议长,兼民政部部长。

从—年不到10年的时间内,谭延闿在湖南三起三落,先后3次担任湖南都督(督军),成为民初湖南政坛首屈一指年1月,被推为国民政府主席。同年10月,改任行政院院长。

谭延闿爱好书法,师法颜真卿,变体学钱南园,其作品颇为收藏家所重。其弟谭泽闿也是省城著名书法家。谭延闿还是一位美食家,他定的菜谱“组庵鱼翅”、“组庵豆腐”在湘菜中颇负盛名。年9月22日,谭延闿卒于脑溢血症,终年51岁。次年9月国葬于南京。

十八、西园

西园今为街巷名,原系清末民初明德学堂董事龙璋及其弟龙绂瑞的私家府第,系其父、清刑部右侍郎龙湛霖之遗产,位于今开福区湘春路南侧。西园前为三进宅第,后为大花园。今存西园、西园北里街名。西园东起北正街,西至西园北里;西园北里南起西园,北至湘春路。西园的历史一直可追溯至晚唐,相传西园以唐相裴休在此建西楼而得名,明邹统鲁《长沙郡中西楼》诗云:

览胜凭高岭,乘危俯大川。

泉声悬夜雨,石气散朝烟。

好日游人屐,长风估客船。

故人诗句满,流水应朱弦。

龙氏筑府第时沿用了西园之名。龙璋后人龙毓琬(龙绂瑞之女)留下了这张西园的照片,并撰文道:“西园给人总的印象是宏敞气派。它共有四道厚木的大门。第一、二道门之间,有个很长的甬道,甬道边有水塘、花树。第二、三道门之间有一小甬道,由此进入轿厅。轿厅很大,有八扇楠木屏门,通过屏门到第四道大门、才进入正屋。轿厅两侧有东花厅、西花厅。西花厅前面有个很大的葡萄架,一到夏天,叶子遮天蔽日,绿阴如洗。六月后走廊上即垂着竹帘,帘后摆着一盆盆的茉莉花、鱼子兰,走过其中,只觉香风阵阵,凉爽宜人。西花厅一边,面对池塘有一座水榭、曲折的走廊很像苏州的留园,月明之夜,坐在长廊上看月映水中,很有情趣。”

西园后花园

年11月初,黄兴、陈天华、张继、宋教仁等一批留日归国学生及谭人凤、周震鳞等人,先在保甲局巷(坡子街北侧)彭渊恂家聚会,决定组织华兴会。年2月25日,即清光绪十九年除夕,华兴会在西园龙氏住宅(即经正学堂校址)召开成立大会,有30余人参加。黄兴被推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为副会长。与会者还有陈天华、张继、谭人凤、周震鳞、章士钊等人。年10月,华兴会谋划的长沙会党武装起义事泄失败,黄兴曾躲避于龙宅。黄兴在龙璋、龙绂瑞的帮助下,逃脱了清廷的追捕,出走上海。

年,华兴会成立会旧址被湖南省交通勘测设计院征用。年,市政府在华兴会旧址一侧,以“长沙著名历史文化遗址”嵌碑纪念。

文/图陈先枢原载杨锡贵编纂《开福山水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年出版

END*本文来源:湖南陈先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shaliwen.com/zlqz/267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