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10和1的差异比1和0的差异大,因为前者的差异是9,后者是1。
只是从量级上看,10和1的差异是几倍之差,有办法弥补;1和0的差异则近乎无穷大。假如一个人匆匆忙忙做5件事,却一件都没有做好;另一个人专注做一件事,但是做成了,后者的成就是前者的无穷倍。
人这一辈子,不在于开始了多少件事情,而在于漂亮地完成了多少件事。
有一种蜜蜂型和松鼠型的分类方法。仅对于学习而言,大部分人可能是松鼠型学习者,少数人是蜜蜂型学习者。
蜂群的习惯是在采蜜前,先把蜂巢的框架搭好,然后努力采蜜、消化、分泌蜜蜡,一点点把蜂巢的框架完善,这样蜂巢越来越完善,可以容纳越来越多的蜜蜂(你可以理解为新蜜蜂是新的知识),而且熟悉蜂巢结构后,每只蜜蜂都很容易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蜂群再大也不会乱。直到一个蜂群足够大了(这就好比一门知识掌握得足够多),蜂群会自然分化出一个新蜂群,带着一整套模式去建一个新蜂巢。这就好比我们学通了一门学问或者技能,可以很快复制到其他学问和技能学习中去,越学越快。
而松鼠的习惯是在冬天来临前,到处捡松塔,看到松塔就去搬,然后放在自己觉得还比较安全的树洞里,放了很多很多。冬天来临时,很多松鼠已经忘记了自己到底把松塔储存在哪里了,只能吃到离自己最近的几个树洞的存粮。关键是到了第二年,松鼠又要把找松塔、存松塔的游戏玩一遍,永远是在低水平上重复。不起眼的蜜蜂先搭建结构,然后每天坚持微不足道的努力,结果做出自然界最神奇的建筑,不仅能用于遮风挡雨和贮存食粮,还能让后来的蜜蜂在已经搭建好的蜂巢内乘凉。活泼可爱的松鼠,虽然也天天在努力,但是每一年都在重复一件事,每年都要从零开始。
学习如此,做人和做事亦然。
德鲁克说,我们常常高估3个月或6个月的变化,而低估5年或10年的变化,原因是我们常常忘了“复利”的存在。
一张薄薄的纸,对折64次,其高度达亿公里,这个长度是什么概念?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才38.4万公里。
正确地做事,不如做正确的事。只要坚持做正确的事,再依靠时间的辅助,就一定能产生奇迹。
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关键是要找到足够湿的雪和足够长的坡。”人要做到增长财富不难,但能持续数十年地坚持,这个世界上只有巴菲特等极少数人能做到。
我们常说的夜里想好千条路,醒来依旧卖豆腐。只有想法,没有行动,一切只会回到原点。零乘以任何数的结果都将为零。
《不充分均衡》这本书的作者尤德考斯基就有一个亲身经历。尤德考斯基的妻子得了一种叫“季节性情感障碍”的病,每到冬季就会抑郁。这个病是因为阳光照射太少导致的,标准的治疗方法是买一个医用的灯箱,每天用灯箱照射一小时就行。
但是尤德考斯基的妻子对灯箱没什么反应,还是抑郁,于是医生又给了建议,说你们干脆冬天就搬到南美洲去生活,那里的光照充足。于是有一年冬天尤德考斯基的妻子去了智利,她果然不抑郁了。
可是年年冬天到智利度假可有点贵啊。尤德考斯基就想,灯箱不行,去智利就行,那是不是因为灯箱的光照不够强呢?那我能不能加大照射的剂量呢?
但尤德考斯基没有立即采取行动。他想到,如果加大剂量管用,医生为什么不知道呢?难道就没人做过相关的研究吗?他上谷歌搜索相关研究,没有结果。他还花6美元买了一本专门讲季节性情感障碍的书,书中也没提到加大照射剂量的疗法。
尤德考斯基索性还是行动了。他花美元买了个LED灯,卧室里到处布满了灯,每天早上用强光照射妻子,结果居然真的治好了妻子的病。
曾引用多次的,美国智库CNAS的一句话:“没有行动的远见是白日梦,没有远见的行动是噩梦”,意在提醒美国在当前要把行动和远见时时刻刻的结合起来。这句话说的特别好,脚踏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儿才是我们最能把握的真理。
是啊,下一个机会或者说是风口会在哪里?我们谁者不知道,但是在努力,虽然不知道在哪儿,踏实做事肯定是对的。
共勉~
行其野不系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shaliwen.com/zlsd/26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