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智联招聘主办的中国年度“最佳雇主”颁奖盛典暨中国人力资本国际管理论坛在广州举行。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国际雇佣与劳动关系协会执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曾湘泉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盛典。智联招聘CEO郭盛发表了题为“最佳雇主——中国经济的定力和潜力”的演讲,他认为负面情绪的传播导致人们对经济环境存在一些错觉,实际调研数据却告诉我们,“最佳雇主”得以在“新常态”中获得经济效益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他们善于通过激发个体的创造力,优化组织效能成为好企业、好雇主,还聚焦研发、人才等长期价值投资,赢在未来。畏惧“寒冬”是一场情绪错觉最近,高善文教授的一篇题为《知止不殆》的演讲,在焦虑情绪中又激起了一层层波澜。令大众更坚信经济的寒冬可能真的要来了,一些研究数据也带来一些看似不乐观的信号,年第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0%,增速创历史新低;一级市场的投融资交易额较前两年出现断崖式下降;CIER指数也低于去年同期。在这样的环境中,“活下去”真的成为企业和职场人眼前窘迫的目标,从而失去理想和远方了吗?郭盛表示,很多人认为企业最高的目标是活下去,但事实上,很多企业不只希望活下去,更希望活得好。几组数据为我们揭示了另外一种可能,据统计,年参加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的企业数量达到了5万家,报名增长率达到62%。想成为求职者心中的好雇主,表明企业并未因为眼前的挑战变得短视,不仅如此,《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报告》显示,企业还把眼光聚焦在长期的价值投入,获奖企业中,过去一年培训方面的投入增长了58%;近6成的获奖企业每年投入到研发上的成本在40%以上。职场人的心态也没有广泛认知的颓废,《雇佣关系趋势调研报告》显示,虽然职场人普遍抱有职业发展焦虑,但74.3%的受访白领认为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可以抵御当前的危机感。探索引发焦虑的原因,或许不是因为寒冬要来了本身,而是害怕没有御寒的能力,而数据证明大部分职场人都希望冬天来临之前练好内功,活得更好。数据也揭示了一个真相,即寒冬是否真的会到来不再重要,修炼御寒能力,才能看到春天的希望。进击不确定时代的制胜武器是“效能+共生”在充满未知和可能性的不确定时代,优秀的企业懂得与员工互相成就,共同成长,携手抵御外在风险。在逆境的错觉中,“最佳雇主”获奖企业在年公司利润同比增长率达到21%,很大程度上并非取决于外部环境,而是内在的能量。在今年的评选中,获奖企业普遍体现出一些共同的优秀基因,成为持续为自身提供确定性和安全感的来源。在个别企业还在用“裁员”的手段节约成本时,“最佳雇主”们却在致力通过构建平台型组织来降低组织整体的效能;在“个人主义”时代,“最佳雇主”懂得赋予员工成就感来激发个体效能,汇聚成强大的爆发力;在个体和组织效能都被激发后,优秀的企业通过构建统一的价值观来同化彼此的目标,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在生态环境的骤变中,优秀的企业还把自己塑造成一所培养优秀人才的“学校”,加大员工培训投入,让企业和员工实现共同成长。面对即将来临的年,郭盛表示:在不确定的今天,我们能确定的是,修炼内在“确定性”才是扫除焦虑的定力,向“最佳雇主”取经,用平台化的组织体系让员工高效协作;用同盟化的文化体系保持双方目标的一致性;将组织中的个体变成盟友;并营造具有“成长力”的学习型组织,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成长,在一起拼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shaliwen.com/zllx/22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