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世界蓝莓产业发展较快,尽管我国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但由于起步晚,缺乏行业规范,产业的科技水平不高,面临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
农业农村部蓝莓项目首席专家、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蓝莓分会会长、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亚东在介绍中国蓝莓发展情况时讲到,从研究蓝莓开始近30年的时间,我们走的一直是以引进、消化吸收和模仿式创新为主的道路。特别是在品种创新这块,必须进行突破才能够在国际上立足。
品种创新滞后国内优良种质资源匮乏,产业发展后劲不强。到目前为止我国生产的主栽品种基本上来源于国外,品种创新比较滞后,自主培育的优良品种少之又少(获得国家良种的蓝莓品种目前仅“蓝美1号”一种)。且缺乏针对我国不同区域栽培、口感和外观质量符合国人消费需求的品种,新种质资源的培育力度不够,也将导致产业发展后劲乏力。
国外知识产权限制最近十年来,国外培育的新品种几乎全部申请专利,这样中国引种和使用上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要突破这种限制,我们只有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创新培育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栽培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目前我国平均的单产只有全球的1/3,是世界最高产量如智利、美国的1/5,栽培技术落后也导致产量和品质低下,造成我们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比较差。
此外,各大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蓝莓加工品种专用化、原料基地化、栽培标准化、生产管理科学化、加工技术与设备高新化等,产业化经营水平越来越高,使发达国家加工增值能力明显提高。特别是蓝莓花青素在不同条件下不稳定,提取技术要求较高。我国蓝莓在加工产品生产质量、档次以及包装等方面也遭遇着极大的挑战。
国外已瞄准中国市场,实行专供生产随着农产市场的国际化,中国市场上大型连锁超市几乎能全年买到蓝莓鲜果,每年的5~10月是北美和我国蓝莓鲜果上市的旺盛季节,市场价格相对较低。
11~12月和1~4月,南半球国家的蓝莓鲜果上市销往我国,且口岸价也在不断下降,特别是南美洲的智利、阿根廷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已将我国列为他们对外出口蓝莓鲜果的主要市场,并针对我国消费群体的口感和外观需求来选择栽培品种,专为中国市场提供鲜果,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而我国的蓝莓产业化种植为完善,市场竞争力低。
——未完待续,下期将讲述我国该如何应对挑战——
请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shaliwen.com/zllx/23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