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大英博物馆,我深刻体会了什么叫人山人海。
走到大门口,两边的路上满满都是人,我开始还没意识到原来这不成队形的汹涌人潮是在排队进博物馆的,一不小心还插队了,幸好也没人抗议。进到庭院,才算是正式排队,等候过安检。队伍无比长,跟着前面的人走,一不小心我又走错了通道,跑到会员快捷通道去了,等我发现错误时已经退不回去了。进退两难之时,心中无比忐忑,也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了,幸好工作人员也没要求我出示会员证,顺利过关,长舒一口气。过了安检才是博物馆入口,我就这么糊里糊涂走捷径混进来了,心里好生惭愧。如果规规矩矩排队,至少要花一个小时。 首先进入大中庭,这是年底才建成开放的,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最吸引目光的是顶部那12块三角形玻璃。广场中央是阅览室,对公众开放。另外还有餐厅等设施。 进到大中庭,又开始新一轮的排队,因为我要租中文的语音导览器,于是又花了20分钟。租金7英镑,这倒是值得的,导览器做的相当好,分了很多不同类别的导览路线,解说很详细,而且在任何界面都可以回到键盘,输入藏品编号听解说。这次在英国参观各个博物馆、美术馆、教堂、王宫,中文导览器都做的相当好,比起我去年游德国和美国,质量真是好太多了,要给一个大大的赞。特别要吐槽的一点是博物馆这么大,洗手间却很少,于是大家都集中在大中庭这里排队上洗手间。
上了一次洗手间,我把导览器里面的一个专题‘’25件文物里的世界史’’几乎听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排队的时间有多长。幸好有导览器,也算是没浪费时间,我就当作是上了一节历史课。 博物馆里有五万多件展品,一天自然是看不完的,于是我们先在导览器里挑了第一个专题:十件镇馆之宝。根据展馆顺序,一个个探个究竟。NO.1:罗塞塔石碑。来,先看看展柜前面的人潮。 这么多人挤着要看一眼的石碑是个什么东东呢?首先简单说一下来源,这是拿破仑攻打埃及时在古城罗塞塔发现的,据说他的军队后面跟着一队考古学家,好听的说法是挖掘和保护文物,赤裸裸的事实就是抢掠。拿破仑战败后,根据年的亚历山大协议,他在埃及抢回来的全部文物就成了英国的财产,在大英博物馆安了家。这大概算是黑吃黑吧,反正原主怎么想,英国法国才不管。这块石碑制作于公元前年,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加冕礼周年纪念日上祭司团通过的一条法令,用三种文字分别重复了一遍,包括象形文字(适用于祭祀的法令)、通俗文字(当地人日常使用的草写体)和古希腊文(行政机关的官方语言,托勒密王朝是希腊人建立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已经失传多年,正因为这块石碑有三种文字对照,年精通古希腊文的法国学者商博良终于破解出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他发现埃及象形文字不仅用形表义,原来也是具有表音作用的。在他的发现的基础上,后世的学者们终于解读了几乎所有的古埃及象形文字,重新了解了古埃及的历史和文化。因此,罗塞塔石碑作为破解古埃及历史文化的一把钥匙,自然也就成为大英博物馆的头号镇馆之宝了。虽然我一个字也看不懂,怀着对语言天才商博良先生的深深敬意,我还是挤进人堆里拍了张照片。 NO.2:亚述的猎狮浮雕。描绘的是亚述帝国末期的一位国王阿树尔尼巴帕(公元前-61年在位)狩猎狮子的场景。在古代亚述,猎狮被认为是国王的运动,是君主保护其子民的象征。看看这些浮雕描绘的国王可谓是英明神武,无论是骑马持长枪,还是骑马射箭,样样在行,甚至还能徒手与狮子搏斗。 狩猎的场面紧张而逼真,狮子悍勇不畏死地扑向战车,比国王还更吸引观者的目光。可惜我这些拍得很渣的图片完全表现不出来,各位还是自己去现场看,绝对的震撼。 细节的描绘也是很好的。看看这中箭垂死的狮子,还有奔跑中喘气的马,都是惟妙惟肖。NO.:帕特农神庙浮雕。帕特农神庙位于雅典卫城,是用来祭祀雅典娜女神的。年英国驻希腊大使托马斯.阿尔金伯爵把神庙里半数的大理石浮雕切下运回英国。自年希腊摆脱土耳其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来就一直与英国政府交涉,要求归还这批石雕,但是英国政府拒不归还。
题外话:托马斯的儿子詹姆斯.阿尔金伯爵就是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割让香港的领土移交仪式也是他主持的。这两父子都不是好东西。这一组雕像是帕特农神庙的东三角楣:雅典娜的诞生。无论是肌肉的线条,还是衣服的皱褶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一组是神庙的柱间壁板,拉庇泰人和人头马身的肯陶洛斯人正在战斗,神态、动作逼真,非常有张力。 这一组雕刻是参加泛雅典娜节庆典的神袛,衣服的皱褶特别有真实感,好想伸手将它抚平。 这一组我开始以为是命运三女神,仔细看了发现不是,不过也是衣袂飘飘,姿态灵动。走了一圈,居然没找到命运三女神,也是奇怪了。 在同一个展厅里还有涅瑞伊得斯纪念碑,又被称作‘海中仙女碑‘’’,来自4世纪土耳其的桑索斯。圆柱中间站着的就是海洋女神涅瑞伊得斯,女神的裙子被海风吹拂着,衣袂飘飘,姿态优雅。 NO.4:墨西哥的双头蛇胸饰,是阿兹特克艺术的代表。因为展馆临时关闭没有看到。 NO.5:路易斯西洋棋。约-年制作于挪威,棋子由海象牙和鲸鱼齿制作而成,因发现于苏格兰的路易斯岛而得名。棋子一共9颗,11颗之前已经在爱丁堡的苏格兰国家博物馆见到了,这里有82颗,品种更为丰富,有国王、王后、主教、骑士、车和兵卒等,雕工很精细。哈利波特里提到的巫师棋,其中红皇后的形象就来自路易斯西洋棋。 NO.6:萨顿胡船葬的头盔。这个铁制头盔发现于公元七世纪早期英国萨福克郡的萨顿胡古墓,墓穴里有一艘船和很多其他物品。这个头盔特别之处是带有面具,整个头盔装饰华丽。下图左边是原件,右边是现代复制品。 NO.7:奥克萨斯宝藏。出土于塔吉克斯坦的赫提库尔德地区,大约公元前5-4世纪,制作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这批美丽的金银制品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个小小的模型战车,由四匹马拉着。另外有一对雕刻着狮鹫格里芬的金臂环也很美。 NO.8:乌尔皇室博弈。来自伊拉克南部城市乌尔的一个皇陵,约制作于公元前-年,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棋类游戏之一。这种‘’20个方格游戏‘’曾经在东部地中海、埃及和印度流行了四千年,游戏双方比赛谁更快使棋子从棋盘的一端到达另一端,那些纽扣状的是棋子,左下方条形的是骰子。 同样来自乌尔皇陵墓葬的这个基座功用不明,用贝壳马赛克、红色石灰岩和天青石镶嵌的图案颜色很美。这一面的图案是苏美尔军队与敌人作战,另一面的图案是运送食品,举办一场盛宴,也许是为了庆功。 NO.9:Katebet木乃伊。来自埃及底比斯,约公元前-年,这具木乃伊叫Katebet,是神王阿蒙神的歌女,在宗教仪式中扮演唱歌奏乐的角色。她戴着彩绘的镀金面具,腹部上放着一只圣甲虫,在她接受众神审判时会给她魔法保护。她的膝盖上放着一个小型人俑沙伯替,等于是她的奴隶,帮她在死后做一些繁重的体力活。 古代埃及人相信,人死亡只是肉体死了,灵魂还活着,只有把身体制成木乃伊,不要让它腐烂,并使其保持生前的模样,灵魂才能识别它,并附在它上面复活。下图左边的镀金木乃伊面具是用来保护死者的面部的,也是方便灵魂回归时能识别它的主人。右边的女祭司椁是一位死于多年前的底比斯公主的棺材,上面画满了企图保证死者重生和来世幸福的宗教符号。 除了人,动物也会被制成木乃伊,估计是作为祭品吧,例如下图的猫咪。 猫在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有崇高的地位,被认为是巴斯特女神的化身,这也是为什么猫会被制成木乃伊埋葬在某些特殊墓地中的原因。这只猫的塑像大约制作于公元前年之后,耳朵和鼻子都带着金环,脖子上挂有镀银项圈和荷鲁斯之眼的护身符,表情十分傲娇。 看了一堆木乃伊,突然看到这几个小人像,倒是忍不住一笑,好像是从漫画里蹦出来的人物,挺有趣的。 埃及馆里还有其他几个著名展品,例如亨尼夫的亡灵书。亡灵书是用来帮助死者穿过冥界的种种危险并获得重生而创作的。下面的这幅插图描绘的是亨尼夫死后被带到正义的天平前,他的心脏会放在上面称重,只有天平平衡了,他才能通向另一个世界,见到天神。 下面这两组图是内巴蒙墓室壁画,制作于公元前年前后,颜色鲜艳,人物形态自然。内巴蒙是古埃及的一名谷物总计量官,下面第一幅‘’沼泽地捕禽图‘’描绘的是內巴蒙带着妻子和女儿搭乘一只小舟在河上猎禽。 下面这组是描绘宴会的场面,我们看一下最后一幅局部图,左边四个乐手正在演奏,右边两个舞女翩翩起舞,姿态优美,打破了古埃及绘画中人物姿态比较僵硬的传统,算是难得一见的范例。 最后一个镇馆之宝在中国瓷器馆。NO.10:大卫花瓶(见下图左边)。名字来自它的收藏者英国的珀西瓦尔.大卫爵士,他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中国瓷器收藏家之一。这对元朝青花瓷花瓶最大的亮点在于瓶颈处有文字,说的是年一位来自江西上饶玉山县、名叫张文进的男子将这对花瓶和一个香炉献给一间位于现江西婺源县内的道观,放在祭坛上接受信众的祭拜,以保平安。瓷器馆里藏品丰富,包括大卫爵士捐赠的一千五百余件瓷器,其中不乏精品。下图右边那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瓷器是价值千金的北宋汝窑瓷器,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似玉非玉而胜玉,官窑传世品极少,不到一百件。瓷器馆很大,走马观花看一遍,眼花缭乱,随手拍几张颜色或形制特别的展品。
从瓷器馆出来,通道上有一个关于中国玉文化的专题展览,匆匆浏览一遍。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玉琮,出土于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浙江省良渚。玉琮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种礼器,筒形,内圆外方,圆代表天,方代表地,正所谓“天圆地方”。据说大部分玉琮的角都装饰有看上去类似人脸的图案,十分神秘,但实际上我不太看得出来。玉石很坚硬,不能劈砍,只能慢慢打磨,制作玉琮其实相当困难又耗时,这说明先民们的手工制作水平还是相当高的。 英国从中国掠夺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文献,从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到明清瓷器都一一囊括。其中最出名的东晋顾恺之绢画《女史箴图》摹本,正是从圆明园抢走的。不过这幅画并不经常对外展出,无缘一见。出于保护的目的,还有数以万计的敦煌画卷和经卷也是不对外展出的。中国馆展出的文物也不少,见到了明代清凉寺壁画、明代判官像、明代宣德年间景泰蓝龙纹大盖罐、木制观音像、辽代三彩罗汉、明朝龙纹琉璃(曾是山西省某寺庙屋脊上的装饰品)、周朝的青铜簋和来自唐朝名将刘延荀之墓的一组唐三彩陶俑等等。还有一些书画作品,我并没觉得很精彩,就不罗列出来了。除了镇馆之宝,还有很多值得一看的文物。例如圣荆棘匣,约-年制作于法国巴黎,用于盛放耶稣受难时所戴的荆棘王冠上的一根圣荆棘。这个纯金打造的匣子制作精美,用无数珠宝装饰而成。正面表现的是最后的审判,背面上方是基督头像,左门上是圣米迦勒屠龙,右门上是圣克里斯多夫背耶稣过河。
中世纪时星盘从伊斯兰世界传入欧洲。这个斯隆星盘制作于约年的英格兰,也许是通过计算纬度来为船只导航,也有可能是用作记录时间,或者用来作星占,甚至是用来计算基督教节日。有什么用处我不清楚,反正外观很美丽。 这个华丽精巧的西班牙大帆船自动时钟是德国奥格斯堡的钟表名匠汉斯.斯克洛特汉姆在年制作的。这个钟最主要的作用是让主人在宴会时可以好好显摆。宴会时,这个钟可以沿着大桌子滚动来报时,四个桅杆瞭望台上各有一个水手,每逢一刻钟或整点就敲打出钟声,而且船底里面藏着一个小型风琴可以演奏音乐,甚至这艘船还可以开炮来娱乐客人,所以必定给主人大大地长脸呀。 莫尔德黄金披肩。18年发现于威尔士北部莫尔德的一个坟墓里,制作于约公元前-1年,是英国青铜时代金片工艺的最佳典范。披肩由一整块黄金费力打造而成,工艺精湛,图案精美。不过穿起来覆盖手臂上部,严重影响运动,估计只能用于仪式中彰显一下主人尊崇的地位。 艾伊娜岛珍宝。这是从希腊青铜时代(约公元前-1年)保存至今最重要的一组珠宝首饰。下图中间那个吊坠样式很特别,是一位克里特神站在一片荷花之上,两手各抓住一只鹅的脖子,背后是弯曲的公牛角,表明神能征服野生动物,因此他们能够控制大自然。 波特兰花瓶。大约制造于两千年前罗马时代的亚历山大港,是古代宝石玻璃器皿的杰出代表。先吹出薄至毫米的淡蓝色瓶身,再覆盖一层白色玻璃,然后细细雕刻,技艺十分高超。年2月,这个花瓶在展出时被一个喝醉酒的爱尔兰人砸碎,碎成多片。幸好博物馆的修复师约翰.道布尔迪技术高明,把它重新复原,同年9月又再次展出。眼拙如我,几乎看不出裂缝,实在是厉害。??这个罗马酒杯是现存唯一一个用双色玻璃制作的杯子,当光线照在整个杯身上时,它会从深绿色变成鲜艳的半透明红色,十分神奇。
杯子表面的浮雕制作精美,表现出很高的技术水平。浮雕描绘的是一段神话:一位色雷斯皇帝攻击了酒神狄俄尼索斯和他的女伴,最后国王受到惩罚,被困在葡萄树的树枝中。 贝宁黄铜雕饰板。来自16世纪尼日利亚贝宁城,是包裹在宫殿木柱外的装饰品,描绘了当时的宫廷生活和宗教仪式。雕刻相当精细,每个人物都活灵活现,而且每一块都不一样,我恨不得全部都一一拍下来。在同一个展馆里面还有不少非洲木雕或石雕,一般都是君王或者神袛才有被塑像的资格。
还有非洲的陶器,这样陈列也是蛮好看的。 下面是南亚馆里我最喜欢的几个神像。首先是鎏金青铜度母(Tara)像,制作于8世纪,出土于斯里兰卡。度母姿态妙曼,正看侧看都很美。 这座正在跳舞的青铜像是印度教的毁灭之神湿婆,制作于约1年的印度泰米尔纳德邦,无论是创意还是技术都堪称是杰作。 还有这个萌萌的楼伽罗,是一种巨型神鸟,在印度教中是保护之神毗湿奴的坐骑,在佛教中则位列天龙八部之一,专食龙族。 黑夜女王陶板浮雕。出土于伊拉克南部,制作于约公元前-年,这块陶板描绘的是一位古巴比伦的女神,身份不明。她戴着角状头饰,手里拿着象征正义和公平的棍子和环,这也象征着她的神性。下垂的翅膀暗示她来自冥界,最初陶板的背景是黑色的,暗示着她与黑夜相关。无论她是谁,吸引目光的是她优美的体型。 复活节岛雕像,大约制作于公元前11-17世纪,来自智利一个远离大陆的偏僻小岛——复活节岛。岛上至今仍有数百尊石像,一般是5至10米高,最高的有21米,重达几吨至数十吨。这么重的石雕是如何从采石场运到祭坛立起来的,至今还是个迷。博物馆里这座半身像2.7米高,重约4吨,真不知道当初是如何搬上船运回英国的。最初雕刻这些石像估计是一种祖先崇拜,到了17世纪前后又转为一种鸟人崇拜,从这座半身雕像的后背可以看出来肩部有两个鸟人的标志。拉美西斯二世半身像。这个巨大的石雕来自埃及底比斯的拉美西斯二世神庙,制作于公元前年,用以彰显他的伟大。
这位法老的执政时期(公元前-年)是埃及第十九王朝最后的强盛年代,当他以91岁高龄过世时,埃及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他喜欢修建宫殿和神庙,大兴土木工程,还下令制作了很多雕像和石碑,庞大的开销加速了国力的下降,而这一切只是为了彰显他的伟大和权力。因为到处留下痕迹,他倒也因此成为埃及最著名的法老了。
另一尊巨大的头像和手臂是埃及阿蒙霍特普三世(公元前-15年在位),第十八王朝在他统治时达到全盛。仅是头部和手臂就这么巨大,可以想象全身像都几乎顶天立地了,大概是雕像越大越能彰显统治者的伟大吧。 这个眼睛炯炯有神的青铜头像是罗马皇帝奥古斯都,话说他占领了埃及,在埃及各地制作了不少他的铜像以彰显权威。料不到后来库施人入侵埃及,抢走了这尊奥古斯都的铜像,为了表示对罗马的蔑视,把铜像的头砍了下来,埋在神庙的台阶下任人踩踏。一个小国居然敢跟世界老大叫板,罗马人当然不乐意了,派出军队实施报复把铜像抢了回去,但是却到处找不到这个头。直到0年,在苏丹麦罗埃的一次考古挖掘中才发现了它,近两千年后得以重见天日。 这个头像我特别喜欢,看起来睿智又宽容,微微笑的表情很有亲和力。愣是想不起他是谁,估计也是一位罗马皇帝? 在希腊文化馆里逗留了不少时间,说到希腊,少不了各种陶瓶陶罐,还有各种雕塑,这里我就懒得刷屏了,只挑几个好玩的。这个彩色陶瓦石棺是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发现的,大约制作于公元前-年,是当时一个伊特鲁里亚妇女的石棺。其实她去世的时候已经50多岁了,但是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石棺上的肖像却显得很年轻,表现出她年轻时最美丽的模样。 塞浦路斯岛的一些可爱人像,还有西西里岛的塞壬(半人半鸟的女海妖)形象的水罐,造型表情都是萌萌的。 一个正在跑步的女子雕塑,这个比较少见,通常希腊雕塑里表现力与美的都是运动的男性。还有盖子上有四匹马的陶罐,青铜的格里芬头像,都蛮有趣的。 最后再来一组希腊的人像,最喜欢左边那个男孩的姿势。 结束前再说一件好玩的事情。在排队进馆的时候,我看到门口竖了个牌子:今天BBC正在馆中录像。我也没觉得这跟我有啥关系。当我戴着耳机刚踏进希腊馆准备看帕提农神庙浮雕时,突然有个英国帅哥跑过来跟我说话。通常我都不搭理陌生人的,看在他很帅的份上,就摘下耳机听他在说什么。他首先自我介绍,说自己是BBC的工作人员,他们正在拍一部关于大英博物馆的纪录片,然后指着坐在门边的一位英国女士,跟我说:‘’她是历史学家MaryBeard,在大英博物馆里做了很多研究,你知道她吗?‘’转头看到一张熟悉的脸,哇,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MaryBeard,我当然知道啊!她是研究罗马历史的专家,BBC著名的艺术史纪录片《文明的轨迹2》其中一个主讲人就是她,还有纪录片《又见罗马》也是她主讲的,刚好我都看过。小伙子很高兴地说:‘’你愿意和Mary一起做个访谈吗?大概就五分钟,她会问你几个问题,很快的,不会占用你太多时间。‘’我说:‘’问题是我英语不好呀,我怕一会没听懂,那就尴尬了。‘’小伙子叫我不用担心,说Mary会用很慢的语速,而且她人很好的,叫我不用紧张。他一再鼓励我,说我的英语没问题的,然后很恳切地低下头问我:‘’你愿意试一试吗?‘’于是我就豁出去了,跑过去和Mary做了个短短的访谈。她确实人很好,满脸笑容,放慢了语速,所有问题我都明白,只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我那有限的单词量,简直就是词不达意、语无伦次,我都不记得自己说了什么,真是好丢脸呀。后来想想,估计我这一段在后期肯定会被剪掉的,我也就放心了,不用担心丢脸丢到全世界去。最后,还和Mary以及两位摄影师合影留念,算是这次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一段有趣插曲。 最后再和大家推荐几本书:《大英博物馆珍品之旅》(J.D希尔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伦敦大英博物馆》(卢卡.莫扎蒂编著,译林出版社)和《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新星出版社),包你看完之后比亲临博物馆参观还要了解得更加仔细深刻,而且还不需要挤进人堆里。当然有机会去现场参观也是很棒的体验,毕竟看实物和看图片感觉不一样。我在博物馆里泡了一天,所见也只不过是五万多件展品的一个零头,但我之前看各种资料至少花了一个星期,这才能在参观时心中有数,大大提高了效率。啰啰嗦嗦写了一大长篇,除了供我自己日后回看,也希望能对感兴趣的朋友有所帮助。小鱼Julie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shaliwen.com/zlhj/25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