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记录的准确性乃至复写现实是人们矢志不渝的梦想,纪录片以非虚构的方式对现实进行建构,定格了一个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真实瞬间,使得人们能够更理性地思考个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向我们提供了探索和理解这个看似熟悉的世界的新视角。
本期为我们提供聆听纪录片研究者的演讲以及和纪录片导演对话的机会,让我们走进纪录片、学习纪录片影评写作,教我们用纪录片的方式去观察世界,唤醒憧憬未来的期望。
文章约字,预计阅读14分钟。本篇虽长但含金量很高,请耐心看完,一定对你有所帮助哦。
林世健·演讲
林世建,中国传媒大学纪录片专业博士在读,自由撰稿人。
感谢凹凸镜和传神影像工作坊创造机会,让我给大家分享纪录片。??传媒大学作为纪录片的重镇之地,我在此分享纪录片,无异于班门弄斧,??但仍希望能和大家分享我对纪录片的思考和想法。
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走进纪录片:人的重返与人的可能》。为什么走进纪录片,在今天可能成为一种急迫?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在网络的帮助下,通过这些新媒体和数码APP,刷到很多他人,可是我们真的看见他人了吗?
??
回到20世纪90年代,我们通过线下面对面的方式见面。??给别人打个电话,说“我们出来见个面”。??但是在今天,我们可以凭借云端视频与他人产生虚拟连接。然而这种连接会剥夺什么??现在给别人打电话时,会问自己这件事是否足够重要,是否必须立刻给他打电话;是不是可以发短信,给对方一点缓冲的时间。
关掉手机和自己独处,成为日常生活中特别困难的事情。我特别喜欢剪头发,??因为这是唯一可以关掉手机独处的机会。?
我们在屏幕面前,到底看见了什么???可不可能只是自己,可不可能获得休闲、娱乐、猎奇的满足,可不可能片段式地经历全新的生活。从而能??看到一个理想的自己?
??在刚刚过去的日本东京奥运会,看到伊藤美诚的照片,大家是否意识到:我们正在被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所召唤着,而网络是滋养民族主义情绪的温床。当我们不被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所浸染的时候,我们是否有可能真正看到他人?
我想和大家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能否获得另一种定义自我的价值系统。
有位大一的同学曾对我说,“一个班级里有??50个人或个人,竞选班干部的就有30个人”。
在这样内卷的环境下,我们是否还会具有共情的意愿???如此高速运转的社会系统中,??我们还需要共情吗???数码社会是不是已经使得??我们彼此的相遇变得不再必要?
纪录片在帮我们赎回共情的能力。??进入任何一个??纪录片中,我们都能“遇见”一个人,可能会遇到红毛皇帝,遇到工人,遇到??音乐家……??纪录片让人看那些不属于自我生活圈子里的人,??同时也让人反思自己的生活,让我们??回归人本身。
?我们偶尔会遭遇价值的迷失,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成绩、没有了绩点、没有了公务员考试,我们的生活仿佛变得没有方向,??好像必须有它们的指引,我们才能够前进。因此我们仍然不知道为什么前进,??只会感到非常困顿疲惫。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参与这种疲惫,否则将被甩开。?在这个时候,走进纪录片,去看看那些也许都没有能力??参与社会对决,也许都没有能力进到社会成功学系统的人的生活。
在中国拍摄精神病院最有说服力的导演——马莉,她拍摄的纪录片《囚》,长达9小时。纪录片中一位非常普通的人说,“我这一生你绝不会理解,因为我太平常了,??要是你不和我一样平常的话,你绝不会理解我现在的生活。人生太复杂了,??谢谢你陪了这么久,陪我聊了这么多,因为我平生从没被人这样搭理过”。很多时候我们也是这样,普通平常地生活着。?
在《十三邀》中,钱立群老师说,他给自己的定位是站在边缘位置看待中心问题。很多纪录片拍的就是边缘人。?我有时会开玩笑说,研究纪录片就已经很边缘了,??更别提独立纪录片了。但如果我们不站在边缘位置,很多时候就无法讨论中心问题。??比如我们如果不站在LGBT群体的位置,??就很难深入地去讨论性别问题,很难去讨论社会发展的问题。??如果站在中心位置讨论中心问题,边缘将被永远抛出。?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三个话题是:纪录片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影像的特殊性是什么?
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学愿意走进电影院去看《他们正年轻》,无论是那些慰安妇老人,??还是那些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人,那是他们的证言。
纪录片首先是一种证言。我们观看纪录片的时候,我们知道??那些都是现实中存在的人,都是现实中存在的事件,即使经历过??导演的剪辑,仍然直接地联系着现实。
??古斯曼导演拍摄了三部关于智利政变的影片。他说??纪录片最大的馈赠是“给导演以主观性”?。纪录片具有想象性,??导演进行主观操作,??给予观众想象的历史。??我一直秉持的观点是:??纪录片一直在追求以真实的??幌子达成谎言的效果。纪录片??以天然的合理性,??完成着我们对于现实和历史的想象。
我研究的课题是《作为记忆装置的纪录片》,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够??接受这种说法——“历史的真正的目的是排斥记忆,??历史的真正目的可能是摧毁记忆”。在《他们正年轻》中,那些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的讲述中,我尝试想象当年的战场,好像回到了个人记忆。当个人记忆被权力收回,我们的个人记忆是什么?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四个点,是关于今天的主题——凹凸镜DOC举办的纪录片影评大赛,印象式的影评和学术式影评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影评是多元化的。每次看完一部影片,我会首先打开豆瓣高赞数短评,它们把一部影片的最大魅力??和观影时的共情用一句话表达?得清清楚楚。所以印象式的影评和学术式的影评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印象式的影评来源于我们观影后最初的情绪,把这种最初的冲动??写到影评里,也许真的能够抵达别人,感动他人。学术式影评也应该以初次观影后最原初的感受为支撑,??否则学术式影评可能只是一种知识生产。
大家可能没有办法??进行学术式或理论式的纪录片影评写作,??那就勇敢地写一篇印象式影评,也许仅成为私人日记,??但它仍然是动人的。?
“印象式影评”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我们自己的故事,如果想把印象式影评写好,我们的文字就需要尽可能的优美。
无论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如果想写??理论化的、学术式的影评,重复观影是必要的。对于我,一部影片至少看三遍才会动笔,然后搜罗??和影片相关的信息,并联系一些个人经验。
?
我的第一个经验是:写专业式影评,需要有对纪录片的整体把握,需要一定的观影量,甚至可能需要去看《火车进站》《??工厂大门》。
其次,任何叙事分析和身体语言分析的前提是,对导演的??表达有足够的把握。??比如,周浩导演的《大同》,??想理解导演的表达,就不得不做叙事结构的分析。?很多朋友在看完《大同》后说没看懂。??我就会开玩笑说“其实没看懂就是看懂了”。因为在这部影片中,??导演隐藏他的立场,拒绝二元的评价和二元的讨论,将影片做混沌,只呈现关于拆迁的各方声音?。因此当导演把这些多元评价呈现在影片中时,我们就困惑了。
智利导演古斯曼拍摄??智利的那场政变,即萨尔瓦多·阿连德政变,??《故乡之光》《珍珠纽扣》《梦之山脉》三部曲,如果我们不对导演的个人表达??有所把握的话,就无法明白导演为什么要使用那样的镜头语言。
?“视听语言是为导演的表达服务的”,?如果我们不对导演的表达有所把握的话,视听语言分析最后只会沦为一种??另类定义的专业式影评。必须清楚导演运用视听语言的手段,这是他们个人表达的方法和工具。
第三点是,我们可以做一些同类型的题材分析。??例如,如果对导演蒋月的《暴风骤雨》写影评,??我们可以尝试做同类型比较分析。可以和另一部《暴风骤雨》进行比对,??可以和年的《伟大的土地改革》进行比对,从而发现一些真问题。
第四个是对于纪录片伦理的分析。纪录片伦理的问题一直是纪录片的噩梦。一旦我们拿起摄影机跟拍一个对象,??并进行素材剪辑的时候,就变成了“我为你代言”,以至于周浩导演不得不说??“纪录片是有原罪的”。周浩导演《龙哥》,而介入龙哥的生活,或许就改变了他原本生活的走向。
如果对社会现实和历史有非常雄厚的储备,可以借用其他领域的理论。但影评不能仅成为??知识的积累,??在写影评时要从中发现真问题,因为纪录片??导演是关心社会议题的。??如果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shaliwen.com/zlsd/27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