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创办20周年精选系列(-)之三十六
中国民间现代诗歌简史之
青海、北大、海外
目录
1、青海民间诗歌简介/章治萍
2、《一行》简介/严力
附1:纽约《一行》诗人/张耳
3、关于《新大陆》诗刊/陈铭华
附1:陈铭华访谈录
附2:新大陆感觉
4、北大诗歌在“九十年代”/胡续冬
★章治萍
青海民间诗歌简介
一、青海篝火散文诗社(《篝火》诗刊)
社长、主编:章治萍
副社长、副主编:罗鹿鸣、马元彪
时间:年-年
概况:
其最初的模式是青海煤田物测队篝火文学创作小组,发起人有章治萍、任伟民、张锦平、韩春、韩春五人,皆系该单位职工,由该单位党委批准成立,由唯一的女性韩春出任组长,章治萍出任油印的《篝火》小报主编,曾在大柴旦举办帐篷诗歌朗诵会,在《当代青年》、《中国煤田地质报》、《西宁报》等报刊上刊发过“作品专版”,省电台等媒体做过专题报道,并在省重工工会等单位的支持下进行过深入矿山采风等活动。年改组为全省性的文学社团,章治萍出任社长并主编《篝火》复印式社刊,基本每季一期,十六开本,每期在二十个页码左右。另曾编印铅印的“篝火诗林”,共出三本,小三十二开本,每本大约在八十个页码左右,皆为两人合集,其中第一本由章治萍、张锦平合著的《第四纪》可谓是青海已知的第一本现代“非法”诗集。
该社曾长期在西宁每周活动一次,足迹遍布歌舞厅、茶吧、棋室、学校教室、文化宫或文化馆会议室、电影院等多种场合,内容有朗诵会、座谈会、名家讲座等多种形式。
年,由章治萍在海南省海口市主编《篝火》终刊号(8开铅印报),宣布诗社解散。
其成员目前已有多人成为知名诗人(作家),他们是——章治萍,青海当下代表性诗人;罗鹿鸣,湖北知名诗人;马钧(回族),现任《青海日报》副刊部主任;吕霞(土族),现任青海民院艺术系主任,曾获省青年文学奖;张锦平,现任《中国煤田地质报》青海记者……
二、青海昆仑文学社
社长:余世新
时间:八十年代中期
概况:
该社以座落在西宁市西北角的青海山川机床铸造厂的文学爱好者为基本成员,并以西宁市城西区文化馆为活动场所,成员一度有在当时青海有一定知名度的民间诗人刘玉芳、李克杰、王梅枝等人。
其社刊《昆仑》为油印刊物,十六开本,除刊发诗外,还发表小说、散文等,共出版过五期左右。
三、《雪原》文学社
负责人:朱军、鲍鹏山
时间:八十年代中期
概况:
该社是青海教育学院(现属青海师大)的师生文学社团,是当时众多校园文学社团较突出的一家。朱、鲍两人当时皆为该院教师,前者后来曾任《青海青年报》副刊编辑,目前在深圳经商,后者目前在上海某高校任职,两人系当时青海优秀的青年诗人、诗评家。《雪原》为铅印本,三十二开本,每期大约三印张,共出版五期左右,除刊发该院师生的文学作品外,还发表校外来稿。
四、其它
1、格尔木市文化馆卞奎、魏忠勇(现两人皆在山东,已退休)于八十年代中期主编的《晶花》油印文学小报。
2、青海铅厂郭建强(现任《西海都市报》副刊部主任)于九十年代初主编的《我们》诗刊,共出四期。
3、西宁邮政局赵秋玲(现任《西宁晚报》副刊部副主任)等人于八十年代中期组织的《鸿雁》文学社。
4、青海警校孟旬(现任共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乐宁(现任西宁市城南区公安分局副局长)等人于八十年代后期组织的《橄榄树》文学社。
……
(美)《一行》简介
★严力
“一行诗社”是由大陆诗人严力发起,于年5月在美国纽约成立的以中国诗人与艺术家为主的文学艺术团体,成员来自大陆香港和台湾,诗社在成立之时也出版《一行》诗刊。诗刊稿源主要来自大陆,在纽约编辑成刊出版之后,再寄往大陆、香港及台湾免费赠阅。《一行》诗刊从年创刊至今的十四年来已出版了25期,纪念集在全国各地共出过10册,诗歌奖评选两次(年(佳作奖四名)和年(网络诗歌奖两名)。所刊登的各地诗人约至人次,其中包括:多多、江河、海子、顾城、莫非、梁晓明、伊沙、郑单衣、孟浪、吕德安、于坚、陈东东、徐江、桑克、树才、零雨(台湾)、张国治(台湾)、非马、瓦蓝、杨春光、西川、雪迪、肖沉、王渝、蔡天新、付维、李笠、默默、郁郁、古冈、刘曼流、王家新、海上、王屏、严力、王小妮、贾薇、孙文波、杨小滨、韩东、藏棣等等依然活跃在中国诗坛的诗人们,另外一行上经常刊登艺术作品的艺术家包括:艾未未、张伟、沈忱、燕柳林、毛毛、姚庆章、严力、马德升等人(其中诗人顾城、戈麦、海子、骆一禾、郝毅民,艺术家燕柳林、姚庆章已经去世)。
所以一行的重要性在于较全面地记录了两岸三地(主要是大陆)现代诗歌作品的发展情况(年至年),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那段时期什么是他们所关心的社会和生活的题材,另外由于那段时期现代诗歌在大陆不易发表以及其他的原因,这种由国内代理人或作者自己把稿件寄往美国、先在外面印刷然后运回大陆赠送的模式也是从一行开始的。
一行从年5月开始开通了《一行》的诗歌艺术网站: 一九九0年十二月洛杉矶
“北大诗歌”在九十年代
★胡续冬
在期望和诘难之间
这的确是一个棘手的话题——北大诗歌、九十年代(尤其是当它用于叙述九十年代诗歌的时候),这两个关键词无论在学理辨析上还是在当下火药味十足的诗歌话语争夺场上都是容易“闯祸”的敏感词语,而我偏偏又不想在这里不负责任地一次性使用它们。虽然我作为近些年来身居北大的诗歌写作者和“见证人”之一,曾经数度想就九十年代以来北大诗歌的状况作出一番自己的“叙述”,但考虑到进行这一“叙述”需要绕过诸多对这一话题的“预叙述”、需要大量的实践来验证我所“见证”到的诗歌状貌是否可靠,因而直到现在,我才敢尝试着粗略地描述一下在不当的期望和无端的话难之间被误读或被忽略的北大当下诗歌写作。
首先我想谈谈我对“北大诗歌”一词的理解。北大的确是一个出诗人的地方,从民国诸群到今天蜚声诗坛的西川、臧棣、西渡等人,可以算得上是人才辈出。这其实和这所大学的建制在这个缺乏大学精神的国度相对来说较为悠久和稳定有密切的关系,并无多少“人杰地灵”传奇意味,其他高校若有同样顽强的人文氛围延续性,相信在诗歌方面亦会有繁盛的面貌。但是,由于“北大”一词在中国文科(尤其是文学学科)教育语汇中几乎成了一个超负荷的能指导(国家意识形态对它某些方面的强烈渲染和非官方立场的话语在矫正它的形象时投注的同样狂热的激情之间构成了富有戏剧性的巨大张力),再加上海子、骆一禾、戈麦的去世(按照某种描述,这被叫做“殉诗”)。使得“北大诗歌”在我入校的九十年代初在广大的学生和文学艺术青年心目中演变为一种神圣、高洁“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诗歌向度的代名词。我曾一度受这一语氛的渲染,在一本刊物中把北大称为“诗歌的麦加”。而当我和一些朋友意识到“北大诗歌”这个极不具备学理标准的分类称谓绝不能用来帮助我们认识自身写作的时候(我们曾在南方的一家报纸上将“北大诗人”还原解释为“一群偶然聚集到北京海淀区篓斗桥一号并对诗歌抱有强烈兴趣的人”),一股别有用心的反智潮流正把北大诗歌简化成知识和学院背景的微缩模型,钉在虚拟的文学史仇敌的靶心上。一组组精心设计的二项对立被一些文革武斗后遗症与江湖武林臆想症并发的诗人任意地使用,人为地制造出“腐朽”的北大诗歌与充满后现代“生机”的另一高校诗歌的势不两立的局面,渲染出“西化的、知识化的”北大诗歌作为小众诗歌的代表与虚拟的“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严重背离。这种策略性的对北大诗歌的丑化与前面所说的盲目地对北大诗歌的神化都与身居北大或出身北大的诗人们的写作毫不相干。
关于“九十年代”诗歌话题由于九十年代的完结而变得格外醒目,这可能也是计划经济思维积淀中的总结表彰癖在作祟。我不幸地想在这里“总结”一下,使用一下“九十年代”这个词,却不敢“表彰”,只是觉得中国诗歌在九十年代呈现出来的格局和特征在北大有着强烈的呼应,而近十年来北大诗歌所发生的这些变化恰好为正确地认识北大诗歌提供了一个契机。
诗人们
西渡在《燕园写诗杂忆》里对以八五届为轴心的整个八十年代北大诗人们的活动做了极富戏剧性的描述,但那些生动的段子在我们这辈人读来已有“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意味了。(哇塞!好多好多诗人,好有趣好有趣的故事野!)虽然我个人漫长的校园学诗记忆中偶然浮现的传奇部分不时诱惑我也去写下一篇作为个人“成长小说”的变体的诗人描述,但总体上趋于平静和内敛的九十年代北大诗歌状貌要求我只能以社会学式的记录来“清点”在九十年超速的校园心理变迁和繁杂的学籍、人事档案变幻之下越来越稀少的同行们的身影。这里所要“清点”的,只是习诗于北大并对北大诗歌的衍化多少产生过作用的九十年代在校学生,那些赶来“更上一层楼”(或日镀金)的作家班和进修班诗人们不在此列。
我是九一年考上北大的,因军训一年之故(倒霉至极!),九二年才踏进北大的门槛(其后还有一道更高的诗歌门槛)。我进校时,八九级以上的本科生已全部离校。关于八九十年代之交(八六、八七、八八级)北大诗人的情况,除了看过橡子的几篇文章,其余了解甚少。我最初所接触到的八七、八八级诗人只有三位研究生。学物理的西区把诗艺的精微看作是和物理学的精微相平衡的事物,其浪漫而隐逸的诗歌口味与一头秀丽的长发遮掩下的清澈而神经质的眼神在当时的校园里颇受注目。刘澜、杨铁军和他们已离校的朋友蓝强、沈颢等人曾一度是八八级诗人中的核心人物。刘澜诗法史蒂文斯,聪明至极,可惜在还未深入到“最高虚构笔记”时就悍然辍笔投身传媒。杨铁军是北大诗人中上承八十年代下启九十年代的一个相当关键的“被遗忘者”,他在九三年以后一改往年浓郁的抒情诗风,把日常生活的小叙事、反讽、繁复修辞等因素自觉地纳入到诗歌当中,是海子去世后使诗歌走出海子的巨大阴影并能够缜密、稳固地站立的第一人。如果不是杨铁军让我们把审慎的洞察目光投向了具体的个人经验,我们“仰望天空”的膜拜海子练习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他的那些当时在我们看来无异于“异端”的诗歌加上一代奇才贺照田对臧棣、王家新、欧阳江河等人的重要文章的慧眼推荐,导致我们及时地从虚幻的“北大诗歌”神龛下醒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shaliwen.com/zlly/23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