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智利 >> 智利红酒 >> 正文 >> 正文

把周至猕猴桃推向世界的人

来源:智利 时间:2021/8/21

开篇

茫茫的中华大地,孕育着多少伟大的奇迹。在古老的中新世,地球上生命的进化刚刚迈开脚步走向繁荣的时候,空中有了鸟的飞翔,海里的鲸、海豹、海藻已经形成并开始扩张。这时,我国的南方,一件自然而又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一株植物在狂风暴雨中被折断了,它的枝叶落在一块被雨水冲淤的平展展的泥沙上,平展展的叶片镶嵌在平展展的沙地上,在地上留下一个十分清晰的印迹。

时间不知过了多久——

一场自然的变故覆盖了这个印迹,并且把这个印迹覆盖得严严实实。一切都看不见了,没有什么能见证这个大自然发生的故事。

这是发生在距今两千多万年以前的事。

时间走在了一九七七年,时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郭双兴研究员带着他的团队进行科学考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田东县的达康地区,郭双兴的地质锤敲开了两千多万年前的那个被覆盖了的印迹,那个印记仍十分清晰。后经辨别,那就是猕猴桃的叶片化石。

两千多年前的猕猴桃叶片化石郭永社摄

感谢大自然慷慨的馈赠,它用化石把猕猴桃的生命进程定格在他的怀抱里。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地球上有猕猴桃的证据,时间距今约万年—万年。它的出现,证明了猕猴桃是裸子植物后出现比较早的有鲜花的被子植物。由此说明猕猴桃是地球上出现比较古老的植物之一。

数千万年来,猕猴桃在自然界一直是自我繁衍、自生自灭的状态。它在自然界成为生物链中的一环,装扮着地球从荒凉到繁荣的进程。

何曾几时,在地球的东方,一个大唐盛世崛起了。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代表的唐代诗词成了迄今为止的一个文学高峰。在这些唐代的歌者里面,进士岑参在一次巡游中无意中把猕猴桃写进他的诗中,使今天的人们因猕猴桃把他连同这首诗定格在唐代的辉煌里。天宝十年,他在外地做官回到长安,和李白、杜甫、高适等同游,深感民间有许多可歌的事情,所以,他一方面勤于王事,一方面寻访奇人异事。

一天,他听人说在太白东溪这个地方,有一个姓张的老人已经一百岁了,就在一个深秋的雨后前去拜访。入山的道路是艰难的,沿着一条曲折的溪流,他终于找到张老翁的院子。走进院子,院子的一角有一架猕猴桃,毛茸茸的果实还挂在树上。和老人探索长寿的秘诀时,老人很谦逊地说道长寿没有什么秘诀,唯经常劳动而已。吃饭的时候,主人用新米做饭,从酒瓮中舀出新酿的酒请客人喝。岑参似乎悟到长寿的根本,欣然提笔写下了这首《太白东溪张老舍即事.寄舍弟侄等》。

渭上秋雨过,北风何骚骚。

天晴诸山出,太白峰最高。

主人东溪老,两耳生长毫。

远近知百岁,子孙皆二毛。

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

石泉饭香梗,酒瓮开新槽。

爱兹田中趣,始悟世上劳。

我行有胜事,书此寄尔曹。

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典籍中,独有这一首诗明确地记载了猕猴桃从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过程。因为主人绝不会因这儿长了一棵猕猴桃而把房子建在这儿。更何况猕猴桃的大小、位置和建房的地方也不会这样默契和巧合。在山里,野生猕猴桃比比皆是,移栽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因为这首诗,猕猴桃再也不是野生的自生自灭状态,它可以人工栽培了。

这是一首划时代的诗歌,一个猕猴桃发展史上的铁证!

那么,这件事究竟发生在如今的什么地方呢?太白的东溪如今又在哪里?

首先,百岁老人住在太白山东边的溪水旁,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太白主峰都在周至县境内。从“渭上秋雨过”这一句诗中,岑参很可能是从渭河而来,他来的时候正值秋雨刚过、秋高气爽之时,站在山外,太白顶峰显得高大而清晰——这在今天的视觉上仍是这样。太白山的东边是周至、户县,但站在户县地面上的看太白主峰,能看到的区域极其有限,更何况古代就有“从周至到户县,七十二道脚不干”的说法,所以,如果用太白东溪的地标去说户县,显然有点牵强附会了。而眉县在太白主峰的西面,自然不能算是东溪了。因此,这首诗记述的东溪只能是周至县了。

这是周至人的骄傲,是周至人在唐代就开始把猕猴桃引种栽培了。

猕猴桃在二十世纪之前除了民间有零星的庭院栽培外,还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野生状态。它是动物特别是猕猴喜食的水果之一,偶尔有山民采回家食用或入药。正如一项伟大的事业必然会发生一样,猕猴桃的栽培食用在一九零三年被一个新西兰的女子实现了。这个女子叫伊莎贝尔,是一名教师。这年暑假,伊莎贝尔来到中国看望在中国传教、教书的姐姐凯蒂。在中国的一切对伊莎贝尔来说都是新奇的,其中对长长的藤子上结的毛茸茸果实的猕猴桃尤感兴趣。她看到中国人对猕猴桃的态度令她有点难以理解:能吃却不吃,能栽却不栽。她品尝之后,酸酸的、甜甜的,很符合新西兰国家的口感。于是详尽了解猕猴桃的特点之后,把她猕猴桃的种子带回了新西兰。值得注意的是,她带去的不是猕猴桃的枝叶,而是猕猴桃的种子。因为新西兰国家没有野生的猕猴桃,如果她把枝叶带回,根本找不到可以嫁接的砧木。如果把猕猴桃连同根一起带回移栽,又不能保证成活。所以,只能带回种子。正因为如此,新西兰国家的猕猴桃只能从杂交育种中产生新的植株或品种,因此,每一个品种它都能原始溯源,对该品种的祖代、父母代的来龙去脉说的清清楚楚——这对品种的抗性和丰产性等就有着深远的意义。而我国是从野生选育中获得品种,因此,很多比如抗性等方面的问题只能从栽培实践中去了解了。伊莎贝尔把种子带回后播种,这些种子种出来的植株于一九一零年挂果,立即,果实美味征服了新西兰。一九二零年,新西兰人就从这些实生苗中筛选优化出“海沃德”品种,并逐年扩大种植规模。

感谢新西兰人,彻底结束了猕猴桃的自生自灭时代,使猕猴桃进入规模化栽植和生产。

在猕猴桃是什么人、什么时间、从什么地方把中国的猕猴桃引入新西兰,中国的文献有不同的记载,但伊莎贝尔引进的说法最为具体。从一九零三年到现在仅仅有百余年时间,新西兰应该有准确的记述。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西兰开始向其他国家销售猕猴桃,德国、法国、日本、智利等国家也开始栽培。但我国因为种种原因,猕猴桃还是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国外猕猴桃产业的发展逐渐引起中国科学家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shaliwen.com/zlhj/260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