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我们说到达尔文跟随军舰“贝格尔号”进行环球旅行,期间遇到智利发生大地震,达尔文对于地震发生的现象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戳链接回顾),今天我们继续来看看当日的情况。
《达尔文日记》
“往常的逃生做法一一在地面第一次震动时就冲出门口,单单这种方式就救活了很多人。
在康赛普西翁,一座或一列房子变成了一堆或一线的遗迹。但在塔尔卡瓦诺,由于大海浪,除了一层砖头、瓦片和树木以及零零落落的残垣断壁,基本没剩下什么。康赛普西翁虽然没有完全变为废墟,但更加可怕,如果我能这样形容那就是“残酷的漂亮”。第一次震动很突然,奎恩奎那市长告诉我,他感觉到出事的第一个意识是发现他骑的马和他自己在地上打滚,爬起来后又一次摔倒了。他也告诉我站在海岛峻崖旁的一些牛滚到了海里。大浪使一个低岛的70头牛被冲走淹死。无数次的余震跟随着而来,在震后12天内,余震超过次。
我不知道在康赛普西翁有多少居民没有受伤,许多房子向外倒下,因此在街道上形成了砖瓦和垃圾的小山。鲁斯先生是英国领事,当第一次震动来临时他正在吃饭。在一边房子崩塌时,他刚刚跑到院子中央。他的脑海里有逃生的意识:如果他能跑到那屋顶已经掉落的废墟上,他就能安全。由于在大地震动之时人不能站立起来,他艰难地向前爬,不久他爬上那稍高的地势,马上另一边的房子也向内倒下,大梁木紧贴在他头上飞过。他蒙住了眼睛,嘴巴被灰尘堵塞了,灰尘把整个天空染黑,最后,他终于到了街上。
余震一次次袭来,在间歇的几分钟,没有人敢靠近震毁的房子。没有人知道他最亲爱的朋友和亲人是否伤亡或需要帮助。那些抢救了一点财产的人不得不一直睁大眼睛防止小偷光顾,每一次的小余震,他们用一只手拍打着他们的牲畜,叫喊着帝保佑,另一只手则攥着从废墟里找来的东西。茅屋顶上的火焰向四处乱窜。几百人知道他们的财产被毁掉了,很少有人能找到食物。总的说来,建筑里圆拱门或窗户比别的部分更经得起震动。但这次,一个贫穷瘸腿的老人,依照他的习惯在地震时向一座门爬动的过程中,被压成了肉饼。”
为什么有这样矛盾的两个结论出现呢?看看南美洲西岸这么宽广的地震带
首先,要考虑智利瓦尔迪维这里似乎地震并不是罕见的事件,民众对于震动的来临没有特别意外的反应,反而对于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震动拥有一定经验。年的瓦尔迪维这里二层以上的房屋建筑,咱没有调查过,不敢说绝对没有,但是绝对是极个别情况,大部分应当都是平房,所以才有“往常的逃生做法一一在地面第一次震动时就冲出门口,单单这种方式就救活了很多人。”
然而这样却不是躲避地震的通用做法,那时候的房屋结构以平房为主,且以砌体砖石结构房屋为主,抗震性差,遭到破坏后,墙体或者屋顶都有可能成为砸伤、掩埋屋内生命的威胁。
对比我国现在的建筑抗震水平,我国根据现有的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对建筑抗震提出了“三个水准”的设防目标,即通常所说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大震不倒的意思便是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影响时,建筑物不倒塌或不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现在我们的房屋抗震设防标准要比年的智利那严格的不是一点半点了。
那么住在现在的房子里面,地震来了该怎么办?是跑还是躲?在不同场合我们该怎样有效避震,降低伤亡风险?
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慌乱,快速判断自己所处位置和震动状况。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震时就地避险,震后迅速撤离,是应急避震的基本准则。
地震发生时,如果你所处的是平房或楼房一层,且室外比较开阔,可以力争迅速跑出室外避震;如果是楼房二层或以上,且室内避震条件和建筑质量较好,首先要选择室内避震,因为地震时震动时间短、强度大,人往往无法自主站立,很难迅速从楼内跑到室外,应优先选择立即躲避在室内的卫生间、储藏室、浴室等开间小、有承重墙或支撑物的地方。
请期待对达尔文日记的第三次地震解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shaliwen.com/zlqz/26024.html